觀點一:衰老是生命的主線,而疾病只是「意外」;人是衰老致死,而非病死。
年齡再造認為:影響人體健康的要素有兩大方面:一是衰老、二是疾病。目前「以疾病為中心」的健康觀念,一直讓我們「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1、如果人類是病死的,那為什麼病死的大都是老年人,而青年人極少?
2、為什麼有的人在40~60歲病死,而有的人在70~80歲才病死,更有的人活到90歲以上才病死?
3、隨著年齡的變化,身體各項器官組織的機能都會呈現有規律的降低,也就是說,身體器官機能的降低為「病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所以說:只有當人體的某個或某些組織器官衰老到無法抵抗疾病時,才會為「病死」提供可能。其中,身體組織器官機能值的下降,才是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身
體組織器官機能值的高低,才是決定人類生命質量和壽命的關鍵。不是由於疾病,而是由於衰老速度過快才導致我們的短命。因此,衰老才是生命的主線,而疾病只
是「意外」;人類是衰老致死,而非病死。
觀點二:目前人類正處於「絕對慢性病時代」;每個人一生注定會得各種慢性病,並最終被「病死」,或被慢性病折磨而死。
年齡再造認為:慢性病不是病,而是長期超負荷表現出來的衰老過速的外在表現「症狀」。而衰老速度是動態的,所以人類靠醫療的靜態診斷模式根本不可能抵制慢性病的發生。
1、由於人類的感覺差錯: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困了睡覺,目前的人類全是跟著感覺生存。卻不知:「渴了喝水」實際上是身體脫水的表現,「餓了吃飯」說明身體已經開始動用存儲的能量,「困了睡覺」是人體生物鐘的超限……
2、由於人類的感覺局限:你如何感覺到癌細胞已經在你體內誕生!如何感覺到你的膽固醇又升高了!肺活量又降低了一毫升!又如何感覺到你今天又多吃了100大卡的熱量……
3、由於「營養的絕對不平衡」,使我們目前的感性營養體系與身體需求之間存在四大矛盾:
1動態的身體營養精準需求和不確定性的營養供給之間的矛盾:身體需要隨著身體的變化而供給相應需要的營養種類和數量,但是營養供給卻是不確定的;
2口感與營養需求的矛盾:身體需要的是營養,而人的消化系統是按口感攝入的,口感會決定攝入量。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營養的不平衡性。
3身體的營養需求量增加和食品中的營養含量減少之間的矛盾:即按照目前的飲食體系,營養不平衡也是注定的。
4不健康的身體會發出錯誤的能量需求信號,導致身體攝入的能量大大超標或不足。
感性營養體系是一種從根本上,就不可能實現營養平衡的原始的營養供給方式,並且會使營養不平衡越來越嚴重,這就是目前的「營養絕對不平衡論」。
在目前營養不斷惡化的條件下,感性營養體系注定會使你一生都「疾病纏身」,或者說感性營養體系從根本上,已經演變為一種疾病化的營養供給方式。
4、由於忽視身體的「微小變化」:體重是一克一克長上去的、血壓、血糖、血脂是一點一點升上去的、癌症要你「精心養育」十年才能長到「豆子」那麼大、血管更不是一天就堵塞的、肌肉也不是一天就萎縮的、肝腎也不是一天就出問題的、腰頸椎更不是一天就「突出」的……
這些個一點一滴就匯聚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典型的「健康錯誤積累」,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為「健康錯誤」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土壤,由於我們完全是「憑
感覺」處理這些「健康錯誤」的,又由於「感覺」的誤導,使得這些「健康錯誤」可以長時間、高密度的重複出現,造成嚴重的「健康錯誤積累」,最終暴發為感性
健康下常見的各種慢性病。因此,目前人類正處於的「絕對慢性病時代」,每個人一生注定會得各種慢性病、並最終病死,或被慢性病折磨而死。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奪取人們生命的不是各種歷史上給人類造成巨大死亡的重大疾病,而正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各種慢性病。目前中國人死亡的原因90%以上是由於慢性病導致。
而慢性病事實上正是快速衰老的表現,靠過去對付其他疾病的方式來對付它,當然是「不靈了」。可以說,慢性病本身就是「感性健康時代」的產物,要治療慢性病,就必須改變感性健康時代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