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斷地吃藥的過程,除了給醫療帶來巨大利潤、成全了醫療行業之外,給你的身體並沒有帶來任何好轉。
目前的疾病診療越來越依靠醫療設備來確診,習慣於看到「指標」來靜態地確認「正常或不正常」。據有關統計:由於平均化,似乎同一種病就可以用同樣的藥物
治好。而實際上,有時檢查指標可能相同,而病人的實際情況可能千差萬別:有的正在好轉中,有的正在惡化中。同一種藥在不同的人身上,由於體質的不同、適應
性的不同、耐藥性的不同,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造成醫生治好的病人和殺死的病人一樣多,西方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別讓醫生殺了你》。
靜態的診療體系已經嚴重落後,動態的指標分析診療體系,才能更準確地診療一個人的衰老和疾病變化趨勢。
感性化生存引發各種慢性病,並把慢性病按照醫療健康的思維模式、作為「疾病」來治療。
這是感性健康時代所犯的最嚴重的錯誤之五。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健康狀況?
如何使自己始終處於較佳的健康狀態?誰知道?誰會告訴你?
社會上有沒有這樣的健康服務機構?
治病防病的醫院和衛生機構充當健康機構,並肩負健康教育的社會責任,他們行嗎?
現代醫療體系事實上是一種等待你生病的機構,甚至是一種希望你得病的機構!
醫學體系本該是生命的安全帶,是一種防止人類健康狀況惡化的重要手段。但今天,醫院實際上是一種「等待你生病的機構」,而不是保證你健康的機構。衛生保健實際上是「疾病保健」。所謂的健康保健專家實際上都是疾病專家。
醫療體系與健康的深層次矛盾,更是感性健康時代解決不了的難題
「醫院是希望病人越多越好,還是希望病人越少越好?」
「藥廠、藥店希望買藥的人越多越多,還是買藥的人越少越好?」
「醫療設備廠商希望客戶多,還是少了好?」
答案顯然會讓渴望健康的人們感到失望。
因此,可以認為,以醫學為主流的社會健康體系,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發展的障礙,應當逐步淡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