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感性化」生存使人類成為醫院常客
你的身體機能、營養狀況處於何種水平?走勢如何?
你的健康走到哪裡了?你的健康之路是不是正不偏不倚的走向「疾病」?
你的生命走到哪裡了?壽命還有多長?
感性化的生活方式依賴於動物的本能感覺,是科技不發達的產物。但數千年的延續,使得這種粗放的生活方式存在極大的慣性!是當前人類實際的標準生活模式。
在感性健康時代,人體的健康檢查只有一個衡量標準:正常或者不正常!但是,在正常值的範圍裡,還包容了很多情況。例如一個人從處於年輕學健康狀態的時期,到疾病出現以前的亞臨床階段。對於自身狀況的無知,是感性健康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徵。
每次的體檢,醫生告訴你「沒事!」使你無法獲得身體機能的變化信息,甚至你可能覺得根本就沒有必要知道。在疾病之外,醫生基本沒有機能變化走勢分析的概念,你怎麼可能知道你的身體機能的變化趨勢,也許你的身體機能正在「變壞」。
當然你也不知道自己的體能數據,不知道自己個性體能和別人有何不同,是上升還是下降,下降速度如何,下降速度是否異常。
一切都憑著感覺。
吃飯憑感覺,不知道身體需要多少營養、需要哪些營養、哪些食物中含有所需營養、含有多少營養、吃多少合適,造成嚴重的能量不平衡和營養失衡;
「渴了喝水」實際上是身體脫水的表現;
「餓了吃飯」說明身體已經開始動用存儲的能量;
「吃太飽了」說明你的內臟將擔負超限的工作,熱量嚴重過剩;
「憑感覺」飲食,使身體一直在營養過剩和營養貧乏中間掙扎;
「太累了」說明體能使用超限;
「困了睡覺」,是人體生物鐘的超限;
「不清楚、不知道」本身就決定了你的健康好不了,你的生命長不了,如果長得了,那就像買體育彩票中獎,如果你的命運總是那麼好,你盡可以試試。
感性化生存的歸宿就是:「去醫院!」。
感覺會欺騙我們,我們的感覺有時離實際的結果非常遙遠。
一張紙疊50次的高度是多少?無論你的想像力如何豐富,你也感覺不到答案是「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感覺」出來的的身體需求,對於健康來講都是「過時」的信息,有些甚至導致嚴重的後果:如缺維生素只有到了「疾病」狀態才能感覺出來。更大的問題是:感性化的生活方式已經造成我們的感覺系統紊亂甚至失靈,幾乎所有的慢性病都伴隨感覺失控或紊亂,而越來越嚴重。
肺活量是健康的重要指標,以肺活量為例,看看我們對肺功能是怎麼用「感覺」來管理的:
我們憑感覺可以知道的僅是「呼吸正常」!至於肺活量的大小、變化以及變化速度,不是感性健康時代考慮的事情。你根本無法感覺到你的肺活量又下降了5毫升,只有有一天發現呼吸困難了,才感覺到肺活量下降到了可怕的地步,出現呼吸衰竭乃至其他更嚴重的事情。
本來,健康的感性化是科技不發達的產物,只要把疾病治好就感天謝地了。但是,當科技的發展使我們已經可以動態地分析肺活量的變化時,我們的思維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沒有把健康重點轉移到肺的使用年限上,而是仍然停留在肺病的治療上,在疾病發生前任其機能不斷衰退。
這不能不說是現代科技的巨大遺憾。
因此,現代醫療體系的這種以疾病為中心的模式,不是不能改變,實在是習慣使然。
感性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危害程度被嚴重低估!
這是感性健康時代所犯的最嚴重的錯誤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