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沒病就是健康」的可怕健康模式
目前,國際上的健康理念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疾病治
療;第二層面是疾病預防;第三層面是健康促進。因此,國際上更多地區使用wellness(各方面的健康指標都符合或接近健康標準的指標)這個含義更廣的
詞來取代表示健康的health。也就是說,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中國甚至在西方,「健康促進」都還是一個嶄新的詞彙。
在疾病治療和疾病預防方面,目前的醫療健康模式居功至偉,但對慢性病和一些層出不窮的重大疾病無技可施。
顯然,人類在健康促進方面還缺乏最基本的健康理論和健康技術。
這就是人類的健康裹足不前的真正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概念: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於良好的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指沒有疾病。
然而事實上,「沒病就是健康,有病就去醫院」正是感性健康時代真正執行的健康文化。
「有病」、「沒病」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健康標準。
人人都非常清楚,投資健康是世上最值得的投資。但人年輕的時候,很少有資源去投資健康,相反,人人都擁有非常豐富的「健康資源」,因此,人們往往都是透支健康去換取金錢、地位、榮譽。
以生命健康為代價(大約是30年的黃金年齡)換取生存的條件,甚至換取金錢地位,然後再拿錢買健康,是這個時代流行的健康模式。
遺憾的是:錢是買不來健康的!實際上只是用錢和疾病作鬥爭。年輕時掙錢,年老時治病就成為這一時代人的典型寫照。
幾乎沒有人能逃過「病」死的殘酷結局!而且一般一個人一生中90%的醫療費是用於臨死前的「搶救」。
社會投資「醫療」行業,個人投資「疾病」,感性健康時代的健康投資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疾病投資模式」。
雖然,在感性健康時代的後一個階段,人們把主要的健康投資用於「預防和保健」,但是,這種「預防和保健」事實上是一種「疾病管理」——就是檢測疾病的發生、發展,側重於早發現、早治療。「保證不得病」是最大成果,仍然脫離不了感性健康時代的健康理念。
因此,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其慢性病人越來越多!甚至比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這充分說明了:健康模式本身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