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糖蛋白等特殊分子
蛋白質會跟其他物質結合,形成特殊分子,例如,糖蛋白、脂蛋白和金屬蛋白等。糖蛋白是最近10年一個很熱的話題,近18年來有4個諾貝爾獎的得獎都與糖蛋白有關。所以我稍微解釋一下什麼是糖蛋白,以及它的重要性。
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都有些受體,這些受體會接收來自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中的各種信息,以此和其他數以兆計的細胞溝通,而這種傳遞信息的媒介,就是糖蛋
白。各種不同的糖蛋白在血液裡四處流動,跑來跑去,彼此交流溝通,好像秀才不出門,看報紙便能知天下事一樣,這裡的「報紙」就是糖蛋白。例如,淋巴球在體
內循環時,它怎麼知道何時要靠到淋巴結附近,鑽進去,再跑出來?這一連串的動作,是誰告訴它要這麼做的?其實,這就是淋巴結與淋巴球彼此釋放糖蛋白溝通的
結果。所以,身體內部的遠距離溝通,除了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以外,還可以通過糖蛋白。這是一個很新的話題,目前的西藥裡還沒有研發出這種糖蛋白的藥
品,但有些營養補充品,已開始出現含糖蛋白的產品。
構成蛋白多糖等間質
前面說過,蛋白質是構成細胞、肌
肉和血球等身體基本結構的基礎。但是,在這些結構之間,有許多填補空間的物質,組織學上我們稱之為「間質」。好像池塘裡有魚、蝦和水草,但是「水」是填補
池塘的間質。在人體的間質中,大致上包括糖氨多糖、蛋白多糖、糖蛋白、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等。這些間質,都與氨基酸及蛋白質有關。不要以為這些間質不重
要,你知道嗎?國內女性每年花數百億在這些東西上面呢!像愛美女性注射的玻尿酸,就是糖氨多糖的一種。另外,口服或塗抹膠原蛋白與左旋維生素C,目的也在
補足與強化這些間質。如果這些間質比較飽滿,許多女性就不必花錢去拉皮、豐胸、豐唇或做其他整形了。總之,醫學美容與化妝保養品都是圍繞在這些東西上打
轉。所以,愛美女性與其花大錢打針和做手術,不如注重體內環保,注意營養均衡,更能延緩間質老化,使肌膚保持彈性。還有,老人家常補充的維骨力,內含軟骨
素與葡萄糖胺,也是在補充糖氨多糖。只要糖氨多糖足夠了,軟骨也就強化了,關節也不易退化或磨損了。像這些知識只要弄清楚,你會發現,很多道理都是相通
的。
形成脂蛋白
脂蛋白是一個複雜的結構,它的任務是運輸脂肪。脂蛋白裡面含有不同比例的蛋白質、脂質、
三酸甘油酯、膽固醇、膽固醇脂和磷脂質。由於蛋白質的密度比較高,脂質的密度比較低,所以含蛋白質較多的脂蛋白就稱為高密度脂蛋白,簡稱
HDL(highdensitylipoprotein),由於HDL會將脂質把膽固醇從末梢組織攜帶回肝臟代謝掉,所以HDL又稱為好的脂蛋白。在高密
度脂蛋白中所含的膽固醇,就稱之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同理,含蛋白質較低的脂蛋白就稱為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它的功
能是把膽固醇從肝臟帶到組織,與動脈硬化有關,所以俗稱壞的脂蛋白。在它裡面所含的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抽血可測定總膽
固醇(簡稱TC),與HDL-C的含量。TC除以HDL-C若大於5,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較高,若低於3,則較沒有危險。
正確的蛋白質攝取量
蛋白質既然這麼重要,那麼,究竟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質才夠呢?從營養學來看,一個人一天的蛋白質攝取量,差不多在40~60克之間。在此提供大家一個簡易
的計算方式:你可以將體重的千克數乘以(0.8~1.2)克,即為每日所需蛋白質的克數。這是正常人的平均值,但是依每人的體能狀況與特別生理需求又有所
差異,例如,懷孕婦女和運動員的攝取量就必須提高許多。因為運動員的肌肉經常收縮,容易受損,所以需要攝取更多的蛋白質來修補,約每千克體重攝取
1.2~1.8克蛋白質,而孕婦也差不多是這個量。至於兒童與青少年因正值成長髮育階段,也需大量的蛋白質補充,而且年紀越小需求量越高。所以1~10歲
的小朋友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是體重每公斤1.1~1.4克,6~12個月的小寶寶每千克體重1.4克,而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則每千克體重需2.2克的蛋
白質。另外,中老年人由於活動量少與代謝率低,蛋白質的攝取可降到每公斤體重0.75克。腎臟有問題的人則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取。
那麼,到底要吃多少食物,才足夠一天的蛋白質攝取量?這得要先做點功課,瞭解一下各類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多少才能計算。例如,體重50千克的人,依公式計
算,一天必須攝取至少40克的蛋白質,而一塊120克的豆腐約含11克的蛋白質,所以如果只想從豆腐中攝取蛋白質,一天就需吃下三四塊才行。而一個蛋的蛋
白質含量約有6克,如果只吃蛋,一天就必須吃下六七個之多。
不過,每公斤體重0.8克的量,在我的標準裡算是比較低的,我的標準
是體重50千克的人一天至少要吃到50克以上才夠。尤其是家族裡有親戚長輩罹患糖尿病的人,平時需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優質脂肪與纖維,否則血糖容易不
穩,日後很容易演變成糖尿病。華人屬於耐得住飢餓的優秀人種,統計發現,人口中容易血糖不穩的人很多,所以要特別注意飲食與適量的運動,才能夠健康吃到
老。
總之,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身體代謝養分的傾向不同,所需蛋白質的含量多寡也迥然不同,必須透過檢測方式,瞭解自己的代謝形態,再著手調整飲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