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組織包括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牙周病是牙周組織發生各種病變的總稱,主要包括牙周炎和牙齦炎。它的直接後果將會導致牙齒鬆動和脫落。
牙周病容易造成牙齒脫落牙周病患者的數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從統計資料中可以瞭解,年輕人多患牙齦炎,中年以後則多半惡化成為牙周炎。65~74
歲的人中約有40%、75歲以上的人中約有60%的人牙齒完全脫落,這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與齲齒相比,牙周病更容易造成牙齒脫落。
牙周病的主要原因是牙菌斑、牙垢和牙石牙齒周圍是否清潔,是患牙周病的一大關鍵。如果不認真刷牙及使用牙線,牙齒表面就會有牙垢和牙菌斑附著。用牙籤或
牙線清理牙縫時,牙籤尖端或牙線表面會附有黃白色、略帶黏稠的塊狀物質,這就是牙垢。牙齒與牙齒之間、牙齒與牙齦之間(牙齦溝)等部位,最容易附著牙垢。
牙菌斑是由牙齒或口腔其他硬組織上的細菌堆聚形成的,最常見於牙齒表面及牙齦溝上,為黏黏的糊狀物。它不易用肉眼看出,通常借助牙菌斑染色劑在牙齒和牙齦
上染色,然後讓病人漱口,漱不掉的染色部分就是牙菌斑所存在的位置。聚集於牙菌斑和牙垢中的細菌,會分解食物殘渣,並釋放出造成牙齦發炎的毒素。牙齦發炎
後,牙齦溝就會失去彈性,使食物殘渣與細菌容易進入,這樣更加速了牙齦炎的惡化。此外,牙根的部分常會出現牙石(牙結石)。牙石是由於唾液中的鈣質沉澱於
牙菌斑和牙垢中,固化後形成。雖然其本身無害,但由於表面粗糙,容易附著牙垢,因此會成為細菌的溫床。牙石也會在牙齦溝中擴散,加速病情的發展。牙齦炎一
旦惡化,牙齦溝就會越來越深,這種狀態稱為牙周袋,其中充滿細菌、食物殘渣和牙石。如果細菌在牙周袋中繼續繁殖,牙齦炎進一步惡化,就會使得牙周膜、牙骨
質、牙槽骨等部位產生炎症,形成牙周炎。呼吸時將嘴張開的人,口腔較為乾燥,會使牙垢更容易附著於牙齒;牙齒排列不整齊或咬合不佳的人,對於特定牙齒的施
力較強,因此也容易傷害牙周組織;齲齒的治療不完全、補牙的填充物不適當等情況,也會對牙齦造成負擔,成為牙周炎惡化的原因,必須特別注意。此外,糖尿
病、內分泌異常、肝功能障礙、維生素C缺乏症等全身性疾病,也都可能誘發牙周病或加速牙周病的惡化。
導致牙周病惡化的原因牙周病
是牙菌斑、牙垢和牙石內的細菌增生,引起的牙齦等組織發炎。飯後懶於刷牙造成口腔內不潔,為引發牙周病的主要原因。不過,假牙不合適、牙齒排列不整齊等因
素,也易引起發炎。除了這類局部原因之外,當缺乏維生素C、患有糖尿病或壓力太大等全身健康狀態不佳時,牙齦的抵抗力也會衰退,從而造成牙周病惡化。
口腔內的誘發因子:齲齒、假牙、填充物或假牙不適合、牙齒排列或咬合不佳、口內乾燥、不潔等
↓牙垢、牙石內的細菌增生→牙周病
↑全身的誘發因子:糖尿病、內分泌異常、維生素C缺乏、肝功能障礙、血液疾病、壓力、妊娠等
牙周炎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利時科學家對108位受試者進行了心臟病與牙周炎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發現,牙周炎增加了人們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研究中
發現,在心臟病患者中,91%的人患有中度或重度牙周炎。而在沒有心臟病的人中,只有66%的人患有牙周炎。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關聯,目前還沒有肯定
的答案,而此項研究對這種相關性提出了兩種假設:其一,牙周的致病菌能夠進入血流,侵襲血管壁,最終引起動脈硬化症,從而導致心臟病的發生。其二,根據幾
項研究結果,牙周感染能增加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的水平,而纖維蛋白原的增加會引起血栓,從而導致心臟病的發生。此項研究提示人們,對牙周炎不可掉以輕心。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有利於預防牙周炎的發生。
症狀惡化後牙齒會鬆動正常的牙齦是粉紅色的,發炎後則會變成
暗紅色。最初不會疼痛,但刷牙或吃東西的時候,牙齦會出血。這是由於發炎導致血管擴張、充血,因此稍微施加外力就會出血。牙齒與牙齒之間的牙齦(齦乳
頭),也會由正常時的三角形變成圓形。這種狀態屬於牙齦炎,惡化成為牙周炎以後,肉類、蔬菜等食物纖維就容易卡在牙縫裡。有時會感覺牙齒向前突出或變長,
其實牙齒並沒有變長,而是牙周袋變深,而且長期的炎症造成牙周組織萎縮,所以才有這種感覺。由於炎症破壞細胞,以及死亡細菌的分解,會產生揮發性硫化物,
造成口臭。發展為牙周炎時,僅用手指按壓牙齦,就會流膿或出血,口臭也會更嚴重。此外,由於牙周袋加深,牙根部位外露,所以牙齒會鬆動、搖晃,導致咀嚼無
力。特別是在疲勞的時候,牙齒鬆動得格外明顯。當牙周膿腫加重時,會造成全身不適、發熱、患牙劇烈跳痛等症狀。
牙周病的進展輕度
牙菌斑、牙垢增加後,牙齦部位發炎、紅腫。刷牙或咬東西時會出血,但不會疼痛。中度炎症惡化,出現牙周袋。雖然很容易出血,但牙槽骨尚未被破壞、吸收。這
個階段仍屬於牙齦炎,仍然可能治癒。重度炎症繼續惡化,牙周袋更為深入。用手指擠壓就會出血、流膿。牙槽骨與牙周膜都被破壞,已發展為牙周炎的狀態,須接
受治療。
孕婦患牙周病易早產醫學界近年發現,孕婦患牙周病而又未治療時,產下早產兒的幾率是一般人的3倍。牙周病是感染細菌所
致,受感染的牙周組織是細菌毒素和發炎媒介物質的儲存場所,這些物質的濃度一旦升高,會引發分娩的反應,而導致早產。研究發現,早產兒的母親口腔內的牙周
病致病菌明顯比一般母親多,牙周組織的損害程度也較嚴重。因此,孕前應接受徹底的口腔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