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的功能主要是切斷、撕裂和磨碎食物,人的一生中共有兩副牙齒,乳牙和恆牙。乳牙共20顆,成年後的恆牙有
28~32顆,8顆門牙(切牙),4顆犬牙(尖牙),8顆前臼齒(前磨牙),8~12顆臼齒(磨牙)。長在牙槽窩內的部分叫牙根,露在口腔的部分叫牙冠,
牙齒內部有牙髓腔,中間有神經和血管通過。包圍住牙冠部分的牙釉質,是身體中最硬的組織。結合牙骨質與牙槽骨、固定牙齒的強韌組織,叫做牙周膜。牙周膜、
牙槽骨、牙骨質、牙齦總稱為牙周組織。
四大因素導致齲齒的發生齲齒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疾病,古人認為齲齒是由於牙齒被蟲子腐蝕而造
成的,這是限於當時的條件所得出的錯誤認識。自公元前2世紀至現代,對齲齒的認識有很多學說,包括化學細菌學說、蛋白分解學說、蛋白分解-螯合學說、糖原
學說、四聯因素論。目前公認的多為四聯因素論。它指出,齲齒的發病與細菌、食物、宿主和時間這四大因素有關,即敏感的個體、口腔致齲菌叢以及適宜的底物,
而這些底物又必須存在足夠的時間。首先,細菌的存在是齲齒發生的主要條件。牙菌斑是細菌在牙面上產生齲齒的重要環境。口腔衛生較差也是齲齒發生的條件,良
好的口腔衛生使牙菌斑形成受到抑制,從而防止齲齒的發生。二是食物。攝入粗糙的食物有一定的自潔抗齲作用,這是因為食用粗糙的食物時不易產生較豐厚的牙菌
斑和積聚較多的酸,從而不易形成患齲齒的條件。而精製食物中蔗糖的含量較高,糖進入菌斑,菌斑內的致齲菌使糖發酵,形成各種酸,這些酸在牙面停留的時間較
長,將牙齒硬組織溶解破壞而產生齲齒。在牙齒發育期間、兩餐之間及臨睡前吃糖更為有害。三是宿主。即某個人對齲齒的易患程度、敏感性。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
素,如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牙齒的形態與結構,機體的整個狀況。牙齒排列不整齊、擁擠、重疊等情況下均易患齲齒。唾液有清潔牙齒的作用,唾液的某些成
分對齲齒和牙周病能起到抑製作用。其他如遺傳、營養、礦物質、內分泌,對個體的抗齲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四是時間。齲齒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相當慢的過程,碳
水化合物滯留於牙面上所需的時間、牙齒萌出所需的時間、菌斑從形成到具備致齲力所需的時間,均是影響齲齒發病的重要因素。所以,細菌、宿主、食物和時間這
四大因素的共同作用,成為齲齒發生的基礎和根本原因。
牙菌斑、牙垢與牙石牙菌斑是存在於牙面或牙周袋中的一個細菌生態環境,細菌
在其中生長、發育、繁殖和衰亡,並在其中進行著複雜的物質代謝活動。菌斑的形成很複雜,首先口腔唾液中的蛋白質靠靜電的相互作用選擇性地沉澱在牙面上,之
後各種細菌很快附著上去,開始進行一系列物質代謝活動。牙垢是附在牙表面和牙齦邊上的污物,呈黃色或灰白色乳酪狀,是由食物碎沫、脫落上皮細胞、唾液中的
一些成分混合組成。它有臭味,易除去,又稱軟垢。牙垢對牙齒的刺激是由於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細菌產物,引起口臭、牙齦炎,通過漱口、刷牙可以清除牙垢。牙石
是黏附於牙齒表面的鈣化團塊,是礦化了的菌斑和其他沉積物。位於牙冠上的稱為齦上牙石,位於牙齦邊緣以下的為齦下牙石。
齲齒發展
的程度與相應症狀齲齒容易發生於牙面的隱蔽部位,導致牙齒的顏色、形態、質地發生變化。齲齒早期僅有色的變化,不容易被發現;如不能被控制,便從牙齒的淺
層向深層不斷地發展,發生牙齒缺損,嚴重時發生牙冠大部分缺損,這是形態的改變;牙齒發生硬組織變軟,也就是脫鈣,這是質的改變。根據牙齒被破壞的程度,
齲齒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
蛀牙的發展狀態與症狀淺齲,即牙釉質齲,牙齒上未形成齲洞,病變僅限於牙釉質內,牙齒病變部位多由半
透明的乳黃色變為淺褐色或黑褐色,此時不會產生什麼自覺症狀,因此很難自覺發現齲齒。中齲,病變破壞到了牙本質淺層,牙齒已有齲洞形成,牙齒對酸甜食物較
為敏感,特別是冷刺激尤為明顯,刺激祛除後,症狀消失。有時會出現塞牙的情況。深齲,病變破壞到了牙本質深層,牙齒有較深的齲洞形成,溫度刺激、化學刺激
以及食物進入齲洞均可引起疼痛,但此時一般不產生自發性疼痛。如果病變繼續發展,將會侵犯牙髓,引起牙髓炎。此時則有自發性劇烈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