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
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性貧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風、肝硬化、尿
毒症等。血漿黏度(SV)正常參考值1.4~1.8臨床意義增高:大於4時,可考慮高黏滯綜合征;達到6~7或以上時,可有明顯的伴隨症狀出現,其餘臨床
意義同全血黏度檢測。紅細胞比積測定(Ht)指一定容積全血中紅細胞所佔的百分比,又稱紅細胞比容、紅細胞壓積。正常參考值男性40%~54%女性
37%~47%新生兒48%~68%臨床意義基本同紅細胞計數或血紅蛋白測定,常作為貧血診斷和分類的指標。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
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聯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脫水、嚴重燒傷等,也可見於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的正常人。降低:各種貧血等,也見於正常孕
婦。紅細胞沉降率測定(ESR)血液加抗凝劑後,置於特製的玻璃管中,測定紅細胞在一定時間內下降的距離,成為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正常參考值(魏氏
法)成人男性0~15mm/h女性0~20mm/h兒童12mm/h以下臨床意義血沉增快常提示疾病狀態,但沒有特異性。
反之,
血沉正常,也不能排除疾病。增快:1風濕熱、結核病活動期、急性細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膿性膽囊炎、乳突炎、輸卵管炎等。2組織損傷及壞死,如手術創傷、
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3各種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惡性
淋巴瘤等。4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腎病綜合征等。5貧血時,血沉可輕度增快。6生理性增快:妊娠3個月至產後1個月、年幼小兒、60歲以上老人。減慢:
一般臨床意義不大。止血與凝血障礙檢測血小板計數(PLT)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數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參與
機體的凝血過程。血小板計數是診斷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統疾病的主要檢測項目。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10萬~30萬/mm3)臨床意
義有助於臨床上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瀰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急性白血病、脾
功能亢進、中毒、放射損傷、化療等。增多: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後、急性化膿性感染、缺鐵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急性大出
血、急性溶血、惡性腫瘤、感染、缺氧、創傷、骨折等。血小板黏附試驗(PAdT)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於異物表面,是血小板的一項重要止血功能。通過
檢測黏附於異物表面的血小板數量,可反映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正常參考值(玻璃球法)男性34.9%±6.0%女性39.4%±5.2%臨床意義降低:血小
板無力症、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綜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紅斑狼瘡、異常蛋白增多及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等。增高:心肌梗塞、腦血栓形
成、血栓性靜脈炎、腎小球腎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高脂血症及手術後等。
血小板聚集試驗
(PAgT)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間相互黏附,也是血小板的一種重要的止血功能。正常參考值ADP(血小板聚集誘導劑)1.0mol時,最大聚集率為
62.7±16.1%。因方法與誘導劑不同而異。臨床意義降低:血小板無力症、巨大血小板綜合征、血管性血友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
心內膜炎、應用抗血小板藥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增高:靜脈血栓、心肌梗塞、腦梗塞、糖尿病等。凝血時間(CT)指離體靜脈血與體外異物表
面接觸後,體內內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最後生成纖維蛋白而使血液凝固的時間。正常參考值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
法:15~32min。臨床意義主要用於檢測內源性凝血系統的凝血因子有無缺陷。延長:1凝血因子Ⅷ、Ⅳ、Ⅺ明顯減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2凝血酶原
或纖維蛋白原嚴重減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纖維蛋白原減少症、嚴重肝病、阻塞性黃疸等。3纖溶亢進,應用抗凝藥物及瀰散性血管內凝血晚期等。
縮短:血栓性疾病、瀰散性血管內凝血早期等。凝血酶原時間(PT)也是凝血系統的一個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是否正常。
正常參考值奎克一期法為12~14s,超過正常對照3s有診斷價值;凝血酶原時間比值(PTB)為1±0.10,相關凝血因子減少時,此比值增大。臨床
意義延長:凝血酶原或V、Ⅶ、X等因子中的一種或多種不足,或者纖維蛋白原明顯減少,或者應用抗凝藥物等。目前PT在臨床上另外一個重要用途是做為口服抗
凝藥(如華法令)的監測指標。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如安裝人工瓣膜、血栓栓塞等,一些病人需要長期口服抗凝藥,但後者最重要的副作用是出血,為使抗凝作用
最佳而不出血,需要對口服抗凝劑進行監測,凝血酶原時間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最佳指標。縮短:血液高凝狀態,見於心肌梗塞、腦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多發性
骨髓瘤、婦女口服避孕藥等。纖維蛋白原正常參考值2~4g/L(0.2~0.4g/dl)臨床意義增高:1感染及無菌性炎症:如肺炎、肺結核、膽囊炎、腎
炎、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2其他:放射治療、脂肪腎。降低:1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症。2重症肝病:急性黃色肝萎縮、肝硬化。3瀰散性血管內凝血。
肝膽功能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也稱谷丙轉氨酶(GPT),主要存在於肝細胞的胞質中,在心肌、骨骼肌及其他組織中的含量較低,也存在於體液如血
漿(清)、腦脊液、唾液及膽汁中。正常參考值0~40U/L臨床意義人體內肝、心、腎、肌肉等器官和組織內都含有ALT,當這些器官、組織或細胞有炎症或
受損時,ALT就大量地釋放到血液中,使之明顯升高。ALT的活性以肝細胞中最高,是肝細胞受損時最敏感指標之一。
增高常見於急
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膽囊炎、膽管炎、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胰腺疾患、重症糖尿病、甲狀腺
功能能亢進、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瘧疾、流行性感冒、外傷、嚴重燒傷、休克、藥物中毒,以及早期妊娠和劇烈運動等。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也稱
谷草轉氨酶(GOT),主要存在於心肌、肝臟、骨骼肌、腎臟、胰腺、脾、肺、紅細胞等組織細胞中,也存在於體液如血漿(清)、腦脊液、唾液及膽汁中。測定
該酶對心肌梗塞、肝病及肌營養不良有很大的臨床價值。正常參考值0~40U/L臨床意義AST在心肌細胞內含量較高,肝臟次之。AST可作為急性心肌梗塞
的敏感指標,在發病6~12h內開始升高,24~48h達高峰,至4~5日降至正常。AST活力升高的水平與急性心肌梗塞的範圍和損傷程度平行。增高:急
性心肌梗塞發病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膽道疾患、內分泌疾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藥物中毒、
白血病。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比值(AST/ALT)正常參考值1.15左右臨床意義在檢測肝功能的酶學實
驗時,最好AST、ALT同時測定,因為兩者比值對肝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病情變化,都有一定價值。1正常人的比值大於1,平均為1.15。2急性肝炎早
期或輕型肝炎時,其比值下降至0.5左右;至恢復期,比值逐漸上升,其恢復正常的時間較轉氨酶絕對值恢復時間為遲。3阻塞性黃疸時常小於1。4慢性活動性
肝炎及肝硬化比值常升高。5肝癌患者病程愈長,比值愈高,很多患者臨終前此比值超過1.5。6有助於鑒別酒精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患者AST活
性常大於ALT活性,而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ST小於ALT。-谷氨酰氨基轉移酶(-GT)舊稱-谷氨酰轉肽酶(-GTP或GGT)。正常參考值
8~50U/L臨床意義-GT在肝臟的活性較高,僅次於腎、胰,在肝臟內廣泛分佈於肝細胞微細膽管和膽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