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
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
增多:
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結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等,以及傳染病或中毒後的恢復期、淋巴肉瘤等。
減少:
傳染病的初期、淋巴系統有廣泛破壞後和接觸放射線、細胞免疫缺陷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單核細胞:
增多:
單核細胞白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活動性結核病、瘧疾、黑熱病等。
減少:
一般無臨床意義。
尿常規檢測
顏色
尿液顏色除了疾病造成之外,還容易受到飲食、藥物等影響。
正常顏色
肉眼觀察正常尿液為淡黃色透明的液體。
異常顏色
1紅色(血尿)見於急性膀胱炎、急性腎炎、泌尿系統結石、結核、外傷、腫瘤等,以及出血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如果用大黃、酚酞、酚紅等藥物,在鹼性尿中呈紅色。在正常尿中若含尿酸鹽較多時,放置後也可出現粉紅色沉澱,尤其在冬季氣溫低時多見。
2乳白色見於化膿性泌尿系統感染、前列腺炎、腎病、擠壓傷、血絲蟲病或其他原因引起淋巴管阻塞。在冬季正常尿中含多量磷酸鹽時,也可呈乳白色。
3深黃色見於黃疸、發熱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如核黃素、黃連素、甲基多巴、滅滴靈、夫喃類藥等。
4醬油色或葡萄酒色見於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病、黑尿熱、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以及服用氨基比林、柔紅黴素等藥物、誤食毒草和化學藥物中毒等。
5藍綠色見於使用消炎痛、氨苯喋啶、美藍等藥物。
比重(SG)
正常參考值:晨尿1.015~1.025,隨機尿1.003~1.030
臨床意義:
增高
急性腎炎、糖尿病、休克、高熱、脫水等。
降低
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酸鹼反應(pH):可反映體內酸鹼平衡情況和腎臟的調節功能。
正常參考值:新鮮尿多呈弱酸性反應,其PH為6.5,有時呈中性或弱鹼性。
臨床意義:尿PH值的改變,受疾病、用藥和食物的影響。強酸性尿多見於酸中毒、糖尿病、少尿及服用氯化銨等酸性藥物;強鹼性尿見於鹼中毒、膀胱炎及服用鹼性藥物等。
尿蛋白(PRO)
正常情況:正常尿液中含微量蛋白質(小於或等於0.15g/24h)。
異常情況:如果尿液中持續含有蛋白質,則為病理現象,主要見於:
1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和各種原因所致的腎病綜合征
2泌尿系統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腎結核等
3發熱性疾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壓性腎病、腎血管性高血壓、糖尿病性腎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系統性紅斑狼瘡、敗血症、白血病以及應用損害腎臟的藥物等。
定性試驗:尿蛋白定性試驗結果化驗單上所示:
(-)無蛋白質
(±)極少量
(+)少量
(++)中等量
(+++)多量
(++++)極多量
尿沉渣:是指離心後尿液的沉渣物。生理或病理的尿沉渣物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有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等)、各種管型(一種在腎臟形成的、以蛋白質為基質的、凝固狀圓柱狀物質)、潔淨、細菌和寄生蟲、腫瘤細胞。
正常參考值:
尿沉渣鏡檢(高倍視野)白細胞不超過5個、紅細胞不超過3個(婦女經期除外)及少量上皮細胞、鹽類結晶,沒有管型。
臨床意義:
1細胞:上皮細胞大量出現,表示泌尿系統有炎症。白細胞增多也見於泌尿系統炎症。紅細胞增多常見於泌尿系統結石、結核、腫瘤、腎炎、腎盂腎炎、急性膀胱
炎、外傷以及鄰近器官的疾病、血液病、某些全身感染性疾病(如鉤端螺旋體病、流行出血熱等)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若在新鮮尿液中找到瘤細胞,則提示泌尿系
統腫瘤,尤其是膀胱癌。
2管型:尿中持續性大量出現透明管型,則表示腎臟疾病,常見於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和腎病等,在發熱性疾病
時偶見少量透明管型。出現顆粒管型、蠟樣管型,表示腎臟器質性病變,見於急性腎炎、慢性腎炎等。脂肪管型見於慢性腎炎和類脂性腎病等。上皮細胞管型表示腎
小管有剝離變性,見於腎病、長期高熱等。紅細胞管型為伴有腎出血的腎臟炎症。白細胞管型見於腎臟化膿性疾病。
3鹽類結晶:在尿沉渣內有大量鹽類結晶體不能肯定是病理現象,應結合臨床表現考慮有無病理意義。
尿其他檢測
酮體(KET)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酮體在尿中出現叫做「酮尿」,見於嚴重糖尿病、酸中毒、急性胃腸炎伴嚴重脫水、妊娠劇吐、中毒性休克、過度飢餓等。
尿膽原(U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