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
新生兒170~200g/L(17~20g/d1)
臨床意義:
減少:
1Hb減少的程度比RBC嚴重,見於缺鐵性貧血,即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主要由於慢性反覆性出血所致,如潰瘍病、鉤蟲病、痔瘡出血及婦女月經過多等。
2Hb減少的程度與RBC相同,見於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所致的貧血。
3RBC減少的程度比Hb嚴重,見於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大量失水、嚴重燒傷、休克、高原病等。
白細胞計數(WBC)
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的所含的白細胞數目。白細胞是集體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WBC值的高低可提示累計白細胞系統的疾病。
正常參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兒童(5~12)×109/L(5000~12000/mm3)
新生兒(15~20)×109/L(15000~20000/mm3)
臨床意義:
減少:
1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以及傷寒、結核病、極嚴重的敗血症等。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等。
3使用抗癌藥物、放療和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者,以及藥物反應,如使用氯黴素、甲磺丁尿、磺胺藥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5營養不良、惡病質等。
增多:
1急性細菌性感染如扁桃體炎、中耳炎、大葉性肺炎、化膿性腦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闌尾炎、腎盂腎炎、輸卵管炎、肝膿腫、癤腫、膿胸、急性風濕熱、白喉、百日咳、敗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等。
2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3某些螺旋體病,如鉤端螺旋體病、回歸熱等。
4急、慢性白血病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別計數並計算百分比。血液中的白細胞根據其形態和染色性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正常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N)50%~70%
嗜酸性粒細胞(E)0.5%~5%
嗜鹼性粒細胞(B)0%~1%
淋巴細胞(L)20%~40%
單核細胞(Mon)3%~8%
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
增多:
一般化膿性感染、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心肌梗塞、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減少:
某些病毒性、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以及藥物中毒、放射線損傷等。提示機體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細胞:
增多:
寄生蟲病如鉤蟲病、蛔蟲病、肺吸蟲病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膚病如濕疹、銀屑病、天皰瘡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
減少:
傷寒和副傷寒。較嚴重的疾病進行期,待到恢復期時可轉為正常。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亦可減少。
嗜鹼性粒細胞:
增多: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慢性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手術後、某些轉移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