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檢中常見的問題
忽視體檢前的準備
為保證體檢結果的客觀準確,受檢者須在受檢前3天內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飲酒,晚上應早休息,避免疲勞。若正在 服用抗生素類藥品或維生素C及減肥藥物,待停藥3天後再接受體檢。女性月經期前後不宜作婦科檢查。否則,體檢的結果就會出現誤差,帶來不準確,甚至錯誤的 結論。
采血時間太遲
體檢的化驗,要求早上7:30~9:30空腹采血,最遲不宜超過10:00。太晚會由於體內生理性內分泌激素的影響,血液狀態發生變化,雖然仍是空腹采血,但檢測值容易失真(例如血糖值),失去化驗的意義。所以受檢者應按規定時間采血。
忽略介紹重要病史
瞭解受檢者的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體檢醫生判定受檢者健康現狀的重要參考依據。所以受檢者介紹病史時,務必要客觀、準確,重要疾病病史不可遺漏。
隨意放棄檢查項目
體檢表內規定的檢查項目,既有反映身體健康狀況的基本項目,也有包括針對常見疾病和惡性疾病的特殊檢查項目。有些檢 查對早期發現某些疾病有特殊意義,如肛門指檢,對發現40歲以上受檢者的直腸腫物極為重要。若受檢者確有病變,但因自動放棄該項檢查,失去及早發現腫物的 機會,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體檢前停服常用藥
采血要空腹,但對慢性病患者服藥應區別對待。如高血壓患者每天清晨服降壓藥,是保持血壓穩定所必須的,貿然停藥或推遲服藥會引起血壓驟升,發生危險。所以高血壓患者應照常服完降壓藥後,再接受體檢。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應在采血後及時服藥,不可因為接受體檢而干擾現有疾病的常規治療。
怎樣識別化驗報告
到醫院就診或體檢時,各種化驗檢查是經常要遇到的。當然,結果需要醫生去分析,但您也可通過識別相關符號,對結果有個初步認識。
一般來說,檢驗結果分為定性檢驗和定量檢驗兩種。
定性檢驗檢查物質的有和無
當要表明被檢驗物質的有或無時,即為定性檢驗的結果,一般用:「(+)、POSITIVE、POS」等表示「陽 性」;用「(±)」表示「弱陽性」;以「(-)、NEGATIVE、NEG」等表示「陰性」;有時也用「NORMAL、NORM」等表示「正常」或「陰 性」的含義。
有時,(+)的多少,還能表示某種疾病病情發展程度上的嚴重性,也就是代表數量上的變化。
例如:得了糖尿病,經常做尿糖試驗,(+)、(++)、(+++)的符號,就說明糖尿病的病情有所變化:(+)為病情輕,(-)為病情得到控制,而(++)和(+++)說明病情沒有得到控制,在繼續惡化和發展;
患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大便隱血試驗(+++)或(++++)則說明患者出血的嚴重程度。
但「陽性」或「(+)」並不一定代表「檢查結果異常」。例如:乙型肝炎「兩對半」的檢驗結果中,乙肝表面抗體(縮寫 為HBsAb或抗HBs),是一種保護性抗體,可中和乙肝病毒,抵禦再次感染。表面抗體「陽性」或「(+)」說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隱性感染史,目前 正處於恢復期;還可能是接種過乙肝疫苗的結果。接種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產生保護性抗體,達到預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因此,「陽性」或「(+)」並不一 定代表「檢查結果異常」。
定量檢驗檢查物質的多與少
當要表明被檢驗物質的多少時,即為定量檢驗的結果,則用「具體數值」的形式報告,並附有結果的正常參考值範圍,但不 同醫院、不同方法檢測所使用的正常參考值可能略有差異。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數值高於正常」;以「(↓)、LOW、L」等表示「數值 低於正常」。
在一般情況下,超出了正常參考值範圍都可能屬於異常。例如:血常規裡的白細胞計數(WBC)即為定量檢驗結果,正常 成人參考值範圍為「(4~10)×109/L」。白細胞增多常見於嚴重創傷、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其減少常見於病毒性感染、嚴重敗血症、藥物或 放射線損傷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對於異常的檢驗結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以外,有些化驗報告單上還會用特殊的字體或符號(如「*」)給予著重指出,以提醒醫生和患者注意。
因此,當瞭解了這些常識之後,你就可以對自己的化驗結果心中有數,並可以向醫生進行重點詢問。
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
血常規檢測(BR)
血液不斷地流動於循環系統之中,與機體的所有組織均發生聯繫,且參與機體的每一個功能活動。血液發生病理變化時,常 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器官或組織的病變又常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故血常規檢測是臨床醫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化驗項目之一,甚至成為某些疾病確診的 關鍵。
紅細胞計數(RBC)
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其值的高低對於提示累計紅細胞系統的疾病有重要意義。
正常參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萬~550萬/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萬~500萬/mm3)
新生兒(6.0~7.0)×1012/L(600萬~700萬/mm3)2週歲後逐漸下降。
臨床意義:
減少:
各種類型的貧血、白血病、各種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產後、手術後)、重症寄生蟲病等,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產生中度貧血。
增多:
1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臟病、某些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肺氣腫、心力衰竭等。
2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3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4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此外,高山居民、新生兒等可見生理性增高。
血紅蛋白(Hb)
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血紅蛋白增高、減低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