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
一般認為,胃黏膜之所以會出現潰瘍,可能是因為保護黏膜的「防禦因子」和傷害黏膜的「攻擊因子」間力量失衡所致。
覆蓋黏膜的黏液、黏膜本身的抵抗力、黏膜內的血液循環等,是保護黏膜的防禦因子;而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抽煙、飲酒、幽門螺旋桿菌等,則屬於傷害黏膜的攻擊因子。
調節防禦因子和攻擊因子間力量平衡的是自律神經。自律神經中樞位於下丘腦,會發出以胃液分泌為首的各種指令。健康人的自律神經因為會正常運作維護平衡,因此不會發生潰瘍。
但是,當身心承受強大壓力時,自律神經就會受到影響,導致胃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這樣一來,防禦因子的作用將會削弱,結果導致攻擊因子的力量增強,胃黏膜受傷,出現潰瘍。
這種胃潰瘍產生的機制,常被比喻成以防禦因子和攻擊因子為砝碼的天平。承受壓力時,支撐天平的支點位置就會移位,並最後導致攻擊因子一方加重。
胃潰瘍的進行方式1)黏膜的一部分發生糜爛。組織缺損較淺,常見於2~3周即自然痊癒的急性潰瘍。2)組織缺損越過黏膜肌層,波及黏膜下層。常見於發生
在幽門竇的潰瘍。3)組織缺損更進一步擴展至固有肌層。在胃潰瘍中最為常見。當潰瘍破壞肌層中的血管時,就會出現血便或嘔血。4)最終突破漿膜,形成胃穿
孔的狀態。發作時患者胃部疼痛劇烈,臉色蒼白,應盡快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