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起床時,在空腹狀態下,喝一杯冷水或牛奶,產生的刺激會促進大腸運動。早餐一定要吃。為養成排便習慣,不論有
無便意,每天要在一定的時間入廁。再有,一有便意馬上到廁所,也很重要。在工作的閒暇時間做做體操,每週做1~2次的全身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腸活
動,可消除便秘。經常泡澡,血液循環會變好。在浴缸中按摩下腹部,產生的刺激有助於引起便意。急性便秘而有腹痛時腹部脹且硬,出現劇烈疼痛,伴有噁心或嘔
吐時,應鬆開皮帶,以舒適的姿勢躺下。這種情況有發生腸梗阻、急性腹膜炎或闌尾炎的可能,要盡快到醫院接受診查。若腹部雖有鈍痛,但臉色較好,脈搏也正常
的話,停1~2餐仔細觀察。仍覺疼痛的話,應到醫院就診。
注意事項◆2~3天沒有排便,不必太擔心。排便次數易被食物或水分的攝
取量所左右。旅行或搬家時環境發生變化,也容易產生便秘。◆盡量避免依照自己的判斷去使用瀉藥。有時消化道等病也會引起便秘。◆有規律的生活,可以說是順
利排便的訣竅。便秘時,首先要考慮是否與飲食內容、攝食方法、運動或睡眠等生活習慣有關,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加強排便力量的運動療法運動產生的刺激,可促進腸的活動。運動無需過於激烈,散步就足夠了。可以用比平常稍快的速度,步行約20~60分鐘。也可以用前屈腿、後屈腿的運動刺激腹部,或是仰臥,將腳高舉過頭,像踩腳踏車一樣進行運動。
促進腸運動的腹部按摩先躺下來,深呼吸,讓腹肌緊繃。再將兩手的手掌相疊,以畫大圈的方式,緩慢、輕柔地按摩整個下腹部,用力無需過大,按摩1~2分鐘
即可。接下來則要按摩積存糞便的乙狀結腸的周邊位置。左腰部與肚臍齊高的部位,有一處突出的髂骨,沿著髂骨稍稍往肚臍方向挪動一點,就是乙狀結腸的所在位
置。仰臥時比較容易確認位置。以指尖稍微使勁按壓,比周圍硬的部位就是積存糞便的乙狀結腸。可以先用指尖慢慢按壓約10次,接下來用掌心按壓乙狀結腸所在
位置。結束後如果再喝上一杯水,效果更好。排便需靠多項臟器的配合,才能正常運作。正因為如此,整個過程十分敏感,生活的節奏稍有變化,立刻就會表現出異
常。便秘除了造成胃腸的不適之外,也可能導致肩膀酸痛、情緒焦躁,對於容貌也有不良的影響。一旦轉化為慢性便秘,就很難治癒,最好能在發展為慢性便秘之
前,排除病因,早日恢復正常排便。如果便秘已經轉變為慢性,則盡量不要依賴藥物,通過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減輕胃腸的負擔,並充分攝取可成為糞便原料的食
物纖維。如果再配合適度的運動,每天應該可以順利排便。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日本冠狀動脈疾病學會會長阿部博幸在他的的著作《食物是最好的醫藥》中,
還有比較詳細的關於消除便秘、預防疾病的方法,讀者可以參考。
瀉藥的基本知識瀉藥分為緩瀉藥和刺激性瀉藥。緩瀉藥副作用小,可在
治療慢性便秘時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比緩瀉藥的效果強,但容易產生依賴,有時會妨礙自然排便反射的恢復。因此,刺激性瀉藥一般在手術前排出腸中的內容物或
治療慢性便秘用緩瀉藥沒有效果時使用。瀉藥按發揮作用的方式可分為三種:借助藥物吸收水分,增加便量;在大便的形成過程中作用於腸管壁,使大便的水分不被
吸收;刺激腸管黏膜以促進腸管的蠕動。便秘時可使用醫院的處方藥物。要使用市售藥的話,可以選擇甘草、番瀉葉等中草藥,作用比較緩和,不易發生腹瀉或腹
痛,依賴性也不會太強。服用瀉藥時,先要少量服用,能使每天或隔天通便。等排便有了規律以後,減少服用量,最後要習慣能夠不借瀉藥的力量排便。總之,在飲
食療法或運動療法沒有效果時,才可以借助瀉藥輔助排便。
Q&A
Q聽說大麥比米所含的食物纖維更豐富,是
真的嗎?A大麥含有的食物纖維約為精白米的10倍,但二者纖維的性質則大致相同。現在人們食物纖維的攝取量驟減的主要原因是穀類攝取不足。精米所含食物纖
維的量較少,若僅從米飯中獲取足夠的食物纖維的話,必須吃大量的米飯。相比之下,大麥不但食物纖維含量多,還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作用,因此,有時要吃精
米混合大麥的麥飯。Q一天所需食物纖維的量大致是多少?A食物纖維的攝取要適量,並不是越多就越好。實際上,若長期大量攝取富含食物纖維的食品或飲料,有
時會引起腹瀉。腹瀉時,鈣、鎂、鐵、鉀、磷等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礦物質(無機質)會被排出體外。食物纖維一天的目標攝取量,成人是20~25克,但是目
前平均攝取量約為16克左右,並沒達到目標值。血液中膽固醇或血糖值高的人最好攝取到25~30克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