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長約3微米的細菌。1983年,澳洲研究人員馬歇爾成功地將幽門螺旋桿菌從人的胃黏膜中分離並培養。由於這種細菌最早是在胃的幽門部被發現的,而且形狀為螺旋狀,因而得名為幽門螺旋桿菌。
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會產生氨。有各種研究指出,這可能是其傷害胃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胃癌等疾病的原因。
有報告指出,將幽門螺旋桿菌去除後,不斷復發、難以治療的胃潰瘍等疾病,將可以治癒。目前醫學界正積極研究此菌和胃部疾病的關係。
不過,並非所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都會患有胃炎或胃潰瘍等疾病。研究認為,患相關疾病的人最多只佔10%。
因此,研究人員推測,除了幽門螺旋桿菌之外,胃黏膜的血液循環或黏液分泌等方面的障礙,也可能和各種胃病的發生有極大關係。
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感染的,不過,由於目前尚不清楚是通過何種方式感染,因此還無從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