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新世紀到來之際,我特意去了一個酒吧,看那兒的人怎麼迎接新世紀,我發現那兒的人都是傻樂呵,並沒有表現出
什麼新鮮的快意。年輕時候我們也曾有過那種時刻,大家手拉手,靜止等待那12聲鐘響。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大家都在大聲歡呼,可每個人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有沒有人打算賺多少多少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時的青年在辭舊迎新的時刻都有一種為國效力的莊嚴、神聖的使命感!
我們每個人都做
好自己的事情,每個人為生活添一道光彩、添一點美,我想我們自己也會因此而愉快的。因為你每完成一件事情之後都會有成就感,可以看到別人從你的工作中享受
到了什麼,你就會很愉快。其實有的時候我覺得小資的道德自我完善還是蠻有點意思的。謝鐵驪導演的《早春二月》裡有很精彩的一筆,蕭劍秋幫助了寡婦文嫂之
後,有很多謠言,那是社會的問題,自然也是他的問題,他未曾想到,在寡婦面前應該怎樣,他沒想到行為的後果。但是他那種道德自我完成的神聖感,還是很突出
的,他從文嫂家出來,一邊走一邊跳起來去夠柳枝,那快樂發自內心,他覺得自己是很高尚的,活靈活現地展示了蕭劍秋道德自我完善後的喜悅和神聖感。從這一點
來看,他比我們現在「白骨精」的精神境界要高很多。
現在有的人很有錢,但如果號召他給窮人捐一筆錢,那錢就會很難拿出來,他寧願學著紳士的樣子去多喝一杯咖啡,也不願意把錢捐出去。
我覺得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裡面缺乏道德禮儀的教育,比如如何做一個紳士,如何做一個淑女。過去中國講倫理道德有五倫,有一次一個台灣朋友跟我說,他覺
得中國五倫都很好,但是還缺一倫,缺人跟社會的關係。中國人私德都很好,在家裡是好父親,好兒子,好老師,好學生,好朋友,好長輩等等,可公德卻差一點,
一出門就隨地吐痰。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我們的公德教育比較差,很多人存在不講公德的毛病。關於社會道德和責任感的教育,應該在學校中大力開展。
洪昭光:我覺得蘇教授講得非常深刻,他對健康的概念從思想上進行了探討。我們過去認為健康只是簡單的膳食營養什麼的,其實,心靈也是健康的一部分。膳食
是低層次的軀體健康,而剛才蘇教授講的心靈健康是具有更高品位的精神健康。我想起解放初期清華大學提出一個很好的口號,這個口號是讓大學生畢業以後每個人
都立雄心壯志,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我認為這個口號提得非常好,我很受震撼,當時就身體力行,加強體育鍛煉。現在看來,社會在不斷發展,世界衛生組織詮
釋健康的四個層次中,思想和心靈健康兩個層次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了。在物質相對匱乏的50年代,要健康首先營養得夠,再加上適量運動;而在21世紀的今
天,如果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心靈、道德、精神上的崇高,也不是完整的健康。
蘇叔陽:對,孔子就說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思想境界高的人心胸開闊,也更容易做到完整的健康。
洪昭光:談到個人健康、家庭健康,當然營養和運動要注意。除此之外呢?在影響健康的四個因素中,父母遺傳占15%,環境占17%,醫療占8%,個人占
60%,60%當中膳食占30%,心理占30%。對待這30%的心理因素,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呢?而對健康起最關鍵作用的,恰恰是心理,說得更嚴肅一
些,其實一個人的一切就取決於心態,心態一變,整個世界就會在你眼中發生徹底的改變。換個角度想問題,你會覺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麼美好,多麼值得你去創
造、去欣賞、去享受。
過去很少有人敢提出享受生活,因為那是資產階級思想,是要受到批判的,怎麼能享受呢?人家日日夜夜苦幹,可
你卻來享受,所以應該批判。可現在不一樣了,既要好好幹工作,同時也要享受美好的生活。實際上,做好工作也是一種享受,讓大家都來享受生活是我們工作的最
終目標。因此,在21世紀,我們需要把越來越多的文化、思想、道德、心靈這些精神因素注入到健康的範疇裡,而不要以為健康只是營養好、肌肉發達,那只是最
低層次的健康,我們應該追求更高層次的健康,那就是心靈的健康。心靈的健康能促進我們機體的健康,更能幫助我們積極地對待生活,樂觀地享受生活。
有一次我看電視報道,說北京現在的離婚率是全國各城市中最高的,而且還創造了本市的歷史新高,離婚率達到50.9%。這是為什麼?現在經濟條件好了,怎
麼反而難以找到幸福感了呢?我想我們談個人健康,應該先談談家庭、婚姻的健康,健康的婚姻才能有健康家庭。健康的婚姻要把好三關——硬件、配件和軟件。
「硬件」就是指高矮、胖瘦、長相、三圍什麼的。男的找對象看誰長得漂亮,女的看誰長得英俊瀟灑。這些因素重要不重要呢?當然也算重要,硬件好才賞心悅目
嘛,起碼看了高興,一看對方就難受肯定不行。第二個「配件」更重要了。兩人身高、胖瘦一樣,但這個是碩士或博士,那個沒有多少文化,兩人的職位、資歷、經
濟條件等都截然不同,「配件」好的當然更受歡迎。「硬件」一望便知,而「配件」呢?一問便知,「配件」顯得更為重要。但搞對像最重要的是「軟件」。「軟
件」就是指理想、道德、責任心、品格、毅力、品位等精神因素。「軟件」可以讓「硬件」相當、「配件」相近的兩個人有天壤之別。「軟件」看不見,也很難問出
來,恰恰最重要,要慢慢去感知、體會。因此,能不能組成健康的、幸福的家庭,並不決定於兩人的高矮胖瘦,也不在於是不是有房、有車、有學歷。如果選擇配偶
時被這些淺層次的假象所蒙蔽,只是很膚淺地看大概高矮而沒有進一步瞭解深層次的「軟件」,當然婚姻會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