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有一次說「不要老想著把你的名字變成鉛字」。這是很實在的一句話。作家常常為幾天沒有在報上發表文章、鉛字上沒自
己的名字而失落。別人問你「最近寫什麼呢,怎麼老也沒見你」,你就忍不住了,心想「你看看人家,今兒登報,明兒又得獎,怎麼你沒份啊」,其實這樣對自己的
身體一點兒好處也沒有。特別是不要老為了個人持有不平之心。不平之心是要有的,藝術家的天職就是要剷除不平、批判不平,但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社會。如果不
平之心是為自己就弄顛倒了。有些人老覺得人家不應該比自己好,榮譽都應該給自己,這種心態是寫不出好東西來的,文如其人嘛!他的作品中必然帶一股氣,一股
小家子氣,氣場不好。這種作品發表得多了,對讀者都是一種傷害。
一個充滿小家子氣的民族,難言偉大。所以我覺得,無論幹什麼事
情,都要有一種健康的心態,包括建設一個偉大的國家、寫出不朽的作品,以及保持個人身體健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就是,除了外在的行為規
矩,還要擁有內心的健康,修煉出平靜的心態,再去治理一個和諧的家庭,很多個和諧的家庭組成和諧的社區,和諧的社區組成一個和諧的社會。有了和諧的社會,
國家就和諧了,整個民族就和諧了。想一想我們建國初期,那真是個貧窮但充滿快樂的黃金歲月。最近電視台為慶祝中國電影一百週年而放映了許多過去的影片。影
片中再現了當年建國之前,學生在坑坑窪窪的天安門廣場填坑鋤草、義務勞動的景象,展現了當時整個民族健康向上的心態。假如我們這個國家始終保持和諧的、陽
光的、積極向上的氣氛,許多問題都好解決。心態好了,一天到晚老樂呵著,健康自然就比較容易實現。
洪昭光:蘇教授說的和諧,其實
是兩種和諧,一個是心理和諧,一個是生理和諧。首先要心理和諧。心胸寬廣了,心理就容易平衡;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穩定;生理穩定後,病就沒有了,即使偶爾
生病,恢復起來也很快。所以心靈、心理、生理、病理是息息相關的四層「金字塔」。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指軀體的、心理的、社會人際交往和精神道德這四
個方面都狀態良好。蘇教授的分析,我覺得非常對,個人身心和諧,家庭就容易和諧,家家都和諧社區就和諧,社區和諧了,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
所以說,修身、齊家、治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和諧。和諧就是指均衡適度。
蘇叔陽:現代人的生活樂趣好像就是那麼幾項,比如泡酒
吧。不少年輕人認為自己屬於高貴的小圈子,什麼單身貴族、白領貴族,崇尚工作之餘找三五知己到咖啡店聊天或在酒吧縱情歡娛,他們認為這樣很高雅,很「小
資」。其實這樣理解「小資」是不準確的。小布爾喬亞(小資產階級的音譯)不是過這種生活,小布爾喬亞最主要的特點表現在心靈上,他們有道德自我完善的神聖
感,他們認為自己生來就為拯救別人。他們活著是為了拯救別人,他們做慈善事業,是在為社會、為弱者付出。文藝作品裡比較典型的小資代表應該像《早春二月》
裡的蕭劍秋,還有《青春之歌》裡的林道靜,她早期在做革命者之前的言行與思想就是典型的小資產階級意識。在50年代,我們這些被認為有小資產階級意識的人
是要挨批判的,小資產階級意識是不健康的,表現為個人意識比較突出,自以為高於普通勞動人民,要去拯救別人,並不是指會吃會花,或者到茶館裡坐坐,談點浪
漫的事。
小資產階級是近乎無產階級的,但是也可以近乎資產階級,他們的生活和意識也可以進入資產階級行列。但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是,小資產階級意識有自我道德完善的使命感,現在的所謂「小資」往往沒有,而是把豐富多彩的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反而自得其樂,還覺得比別人高尚,瞧不起別
人,這是扭曲的社會現象裡的一種扭曲心態。過去批評小布爾喬亞,就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和做法對於整個社會病象的療治是不起根本作用的,你要想起根本作用就必
須走向普羅(無產階級的音譯簡稱)大眾,就是必須徹底革命、徹底無產階級化。這是當時的觀念,常用來教育大學生。雖然那時候的大學生是民族覺悟的先鋒,在
為社會不平而吶喊,但他們的思想言行被認為無關社會最根本問題的解決,而且過於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過於清高,所以經常被冠以「小資產階級」的稱號。現在
自以為「小資」的人,對「小資」的理解完全錯了。
這是一。第二,現在的這些所謂的「小資」沒有當年「小布爾喬亞」的那些情趣,既
不會玩也不會浪漫,自己好像很清高,其實不會欣賞生活的美,更不會創造生活的美,這是我覺得相當悲哀的事情。假如你只會像機器一樣地完成你的本職工作,甚
至是一台非常精確的機器,你都缺乏作為人的完整人格。西方的哲學家很在乎「人」這個字眼,不管你是相信達爾文所說的人是進化來的,還是你相信宗教所說的人
是上帝創造的,抑或是相信希臘神話裡所說的人是普羅米修斯用泥捏成的,人都和其他動物不一樣。人是有使命的、有理想的生命,肩負著建造伊甸園一樣美麗的地
球的使命。因此,缺乏道德、性格不完備、心理不健康的人不是上帝造的那個人,也不是進化而來的那個人,只能等同於其他動物。西方哲學家曾在感歎道德淪喪的
時候驚呼「上帝死了」,「人類也死了」,因為有豐富情感、有偉大理想、有使命感的人類不復存在了,都成了物慾的奴僕。
這是對西方
工業革命後出現的道德淪喪、文化危機時代的嚴厲批判。有人說我們現在正經歷道德淪喪的階段,雖然不如西方經歷的那樣殘酷而漫長,只是在表現形式上是漸進
的、和平的,更具有東方文化特色而已。看一看美國西部大片你就會知道,在美國原始資本積累時期,生活是多麼殘酷,爭奪、陰謀、殘殺、擄掠,法律只是一紙空
文,今天,這些都變成了溫馨的回憶。再看看第一批到澳大利亞的那些人,看看英國當年所謂「羊口之人」的殘暴,我們就會知道,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似乎
不可避免地要出現這樣一個道德水平下降的時期,我們希望中國的這個過程盡量短一點。因此,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都不應該給這個社會再增加不平和暴烈,最起碼
要做到獨善其身。真正的社會精英都要有使命感,不要以精英自居。樓外有樓,山外有青山。或許哪一塊窮鄉僻壤裡就埋沒著一位才能非常了不得的年輕人,只是還
沒有遇到施展的機會。女媧補天的神話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天要塌了,女媧便去採五色石頭燒成汁去補天。這個神話說明中華民族一直有顧全大局的傳統,而不是一
看,趁機你拆一塊,我拆一塊,把天拆沒了,趁火打劫。歷代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都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