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先要健心
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還要擁有正確的生活態度,既要幹事業也要享受生活,遇到變化、坎坷、樂觀地面對,更要追求廣闊胸懷和高尚品德,不為私利耿耿於懷。所以說,健康四大基石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平衡了。
洪昭光:健康的重要性我不說大家也知道,不過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按照健康理念去執行呢?很多人鍛煉身體的計劃倒是列了一條又一條,可我敢說他堅持不了3
天。如果把大家對健康的態度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四種人,第一種人是聰明人,第二種人是明白人,第三種人是普通人,第四種人是糊塗人。「聰明人」很關心自己
的健康,會主動投資健康,這類人的健康就可以增值到120分,能健康活到120歲;「明白人」關注健康,他的健康可以保值,他能平平安安活到90歲;第三
種「普通人」漠視健康,所以身體常常帶著不少小毛病,這類人的健康會貶值,只能病病怏怏活到70歲;第四種人是「糊塗人」,「糊塗人」常常透支健康,他們
的生命會大大縮水,五六十歲就可能早早地告別人世。很多「糊塗人」屬於高學歷人群,是所謂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別看他們知識豐富,工作能
幹,但對健康的道理非常無知。他們超載、超速、超累,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令人痛心。
其實,在生命規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違背規律,當然不會有好結果。我們要爭取做「聰明人」,最起碼也要當個「明白人」。
我記得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博士有幾句話講得非常精彩,他說「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千萬不要死於愚昧,千萬不要死於無知」。所
以我們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處方是知識」。要想健康並不需要花多少錢,擁有正確的觀念非常關鍵。我認識一位身體不太好的省級領導,他看了《登上健
康快車》這本書後受到不少啟發。僅用兩年時間,他的體重減輕了15斤,膽固醇正常了,脂肪肝好轉了,血壓也正常了。我問他到底是怎麼做的,他說他就記著一
句話——飯前喝湯,苗條健康,加上三個半小時(每天走3次路,每次半小時)。他過去出行大都坐車,現在有意識地多走路,每天早中晚各走路半小時,飯前喝
湯,每頓飯只吃七八分飽。兩年堅持下來後,他的精神面貌非常好,滿面紅光,精力充沛,過去頭暈之類的毛病都沒有了。他做到這一點並沒有多花一分錢,完全是
正確的健康觀念帶來的巨大收穫。
如今知識分子、離退休人員、家庭婦女、農民等人群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都不一樣。我發現60歲以後離
退休的老人一般比較關心自己的健康,他們每天早上起來走走路、練練拳,中午小睡一會兒,生活很有規律。這與他們壓力小、時間富餘都有關係。老年人積累了豐
富的閱歷,往往心態比較豁達,得病率反而比年輕人低,倒是很多年輕人在當健康的「糊塗人」。國外的一個報道說,人的健康狀況與知識水平密切相關。受教育程
度越高,其健康狀況就越好。有的人可能會問,洪教授您剛才不是一直說白領、骨幹、精英是「糊塗人」,不重視自己的健康嗎?這個豈不是和國外報道完全相悖了
嗎?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知識水平也分兩種,一種是專業知識,一種是社會知識。一些公司的管理人員、計算機工程師,他們的工作能力很強,可對健康的認識幾
乎等於零,對膽固醇、高血脂等詞都沒概念,連基本的健康常識都不瞭解,這樣的人在知識結構上存在很大缺陷。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應該包括社會、歷史、哲學、文
學、科技等方方面面。在美國,從小學就開始教預防衛生課,教孩子怎樣講衛生、怎樣預防疾病、不要吸煙等基礎的健康知識,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
在這方面,中國做得還很不夠。
蘇叔陽:現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工作和事業就是生命的全部。他不理解工作和事業僅僅是生活的一部
分,拚命工作,廢寢忘食,結果導致英年早逝。可按照我們社會的道德標準,往往把這部分工作狂人當成楷模。於是,「楷模」們廢寢忘食、為事業貢獻生命的光輝
事跡便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人們忘了很重要的一點,「楷模」不愛惜自己生命的行為既是對自己的漠視,實際也減少了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