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很重要,沒有事業無法立身,即使事業失敗了,也可以從頭再來;婚姻家庭比事業更重要,婚姻家庭如果失敗了,雖然可
以重來,但是很痛苦,心裡的傷痕無法彌補;健康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身體如果垮了,那麼一切都完了。健康是革命的本錢。陳逸飛先生的畫現在最高可以賣到
700多萬元,低的也能賣到四五百萬或者兩三百萬元一幅,可是他人走了,對他來說,賣得再貴也沒有意義了。現在有不少三四十歲的人英年早逝,為什麼?不是
因為大家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而是很多人把握不了「度」、只有「知」,而沒有「行」,事業一忙就把什麼都忘了。很多人說「事業、家庭、健康對我同等重
要」,但真正做起來時,往往把事業擺在第一位,等到失去健康的時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可惜世上雖有千種方、萬種藥,唯獨沒有後悔藥。有位癌症病人臨終前
感慨,說自己這輩子好像沒幹什麼,就是一直覺得很累,現在40多歲馬上要走了,還沒明白過來人生到底是為什麼?
如何把握好平衡
呢?首先,我們應該努力培養科學的健康理念。30歲的人應該開始具備完善的人格,從社會責任等各個方面完善自己。從健康角度看,30歲以後得慢性病的幾率
開始大幅上升,所以人到了這個年齡應該特別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等到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各種疾病都來了的時候,你想再回頭注意健康就來不及了。所以
30歲的人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學會預防疾病。健康跟防火是一個道理。首先你要防火,萬一火著起來了,也要把它及時滅掉,千萬別等上半個鐘頭,一層樓都
著了,你再打電話叫救護車。健康也一樣,第一是別得病,第二有小病趕緊治療。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處方是知識。30歲的人一定要努力學習健康知識、樹
立健康信念,爭取做到60歲以前沒有病,80歲以前不衰老,輕輕鬆鬆100歲,快快樂樂一輩子。
保持健康需要我們落實到行動上。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開始做起。很多人的觀念倒是有了,可從來不執行,那樣怎麼能達到健康的目的呢?
所以我說,到了30歲、40歲這個階段,一定要把思想轉變成行動。許多白領、碩士、博士、博士後都知道這16個字,但都沒有去執行。就好像大家都知道貪
污腐敗是違法的,可偏偏有的幹部做不到一樣,儘管口號喊得響噹噹,可一見錢,那雙手還是要去拿。我們都知道抽煙不好,容易得冠心病、癌症等疾病,可煙癮大
啊,一見煙還是要抽。有的人在寫勸人怎麼戒煙的書的時候,自己卻叼著煙,一根接著一根抽,這樣豈不是很諷刺?
蘇教授說中國人喜歡
運用比喻來說明問題,那我也打個比喻。人的大腦約1400克,大概佔人體總體重的2%左右,但耗氧卻佔人體的20%,於是大腦的複雜性與重要性。大腦表面
有一層大腦皮層,薄薄的,大概0.5厘米厚,約100多克重。這層薄薄的大腦皮層是管理我們人的意志、性格、人格、信念、理想、追求等理性的,只有100
克,而這一層薄薄的皮層下的腦子是控制本能、慾望、感情等感性功能的,卻佔了1300克,從這一懸殊的比例來看,當然是人的感性會戰勝理性了。從理性角度
我們知道貪污不好、抽煙不好,可慾望一上來,還是會貪、會抽,也就是說那100克管不住1300克,胳膊擰不過大腿嘛!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可現實卻是,如
果我們管不住自己,就一定會出問題。慾望與克制,誰戰勝誰,一直是千古以來的人生難題。
蘇叔陽:我吸過煙也戒過煙,戒湮沒有什麼
捷徑可走,只有自己克制住慾望。開始的時候我試過戒煙糖、戒煙藥,一點也不管用,1987年、1988年戒過一段時間的煙,過了兩年又開始抽,而且變本加
厲,抽得更多了。1990年那會兒,老有朋友和學生送我好煙,我抽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琢磨——如果哪天人家不送給你好煙了,你又不願意抽次煙,你自己能買得
起這種好煙抽嗎?天天抽好煙,那點工資不就都花光了嗎?於是我又開始想戒煙,雖然不是說抽煙能把人抽窮,可如果戒了煙,確實能省下一大筆錢。總而言之,我
用過很多辦法,斷斷續續地也戒過幾回,短期的有半年,長一點的持續一年,但都不能遏制住慾望,甚至我還想過不帶煙在身上的辦法,這些都沒能讓我徹底把煙戒
掉。1994年發現得了腎癌後,我愣是克服了。記得我在醫院治療期間,我們的病房不讓吸煙,但有些病友忍不住,經常在走廊上偷偷摸摸地抽。我有時候也想這
樣做,可還是忍住了。戒完煙後,有幾個月特別不好受,總想摸摸兜,寫東西的時候總覺得左手應該舉著點什麼東西,不過後來也就慢慢習慣了。我過去抽煙很凶,
總以為如果不抽煙就寫不出東西。不過也熬過來了,並沒有影響我的寫作。我到現在已經戒煙十幾年了,不僅不再吸煙,連聞到別人的煙味我都有點受不了。不吸煙
的好處很多,比如說飛機上不准抽煙,那麼我就不用在上飛機之前趕緊吸兩口,下飛機之後又趕緊吸兩口。不吸煙,整個人都感覺輕鬆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