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西方哲學家不大喜歡孔子,比較突出的有兩位。一位是黑格爾,他認為孔子怎麼能被稱做哲學家呢?他說孔子沒有邏輯
推理,又沒有說出思想定律來,只不過是一些倫理的說教罷了。另外一個就是羅素,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家裡最瞭解中國的。他對中國的很多看法很睿智,甚至給中
國分析了前進的方向。但是他也不認可孔子,說孔子只注重宗教禮儀。黑格爾和羅素兩個人都忘了一點,孔子的哲學非常適合中國人。西方人的哲學思想偏理性,重
邏輯推理;而中國人則更重感情,重對事物的感悟,喜歡對宇宙、人生做思辯性的體悟,所以才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樣的非哲學語言的哲學。
孔夫子、老子、莊子的文章都像詩,像散文。比喻手法、擬人手法,山啊、水啊,很多感悟的東西,是一種愛的哲學與感悟。中國人特別喜歡接受這種以感悟為特
點的哲學。「三十而立」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一個標桿。30歲怎麼也得有事業了,得自己掙錢了,不能再靠爹媽養著了等等。實際上並不是這麼簡單,這
些可能只是最外在的形式。實際上,30歲應該成為一個及格的社會人。及格就包含著你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疾病纏身的人不僅對不起你自己,還會成為這個社會的
負擔。一天到晚忙著看病、排隊、拿藥、找偏方,還哼哼唧唧,傳播消極思想,這樣的人誰見了都煩。
作為一個男性公民,要想在30歲
時保持健康,需要充分的自覺性。就像洪教授說的,聞道,悟道,行道,沒有這些就根本不行。30~60歲是人生的關鍵,這個關鍵就是要切實做到高度的自覺。
30歲能立,40歲能分清是非,也就成熟了。50歲順應規律了,60歲才算真正合格。時間過得很快,轉眼我就是60多歲奔70歲的人了。回想起來,才發現
自己這麼多年明白的事情很少,捋一捋才發現,幾十年的時光,才瞭解了那麼點東西,世界上我不瞭解的東西太多了。
現在我才體會到孔
夫子站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的感慨,那是充滿著詩意的惆悵,又有一種對未來的期望。現在回過頭去看過去的歲月,有時候自己會覺得害羞,年輕時候自己曾
經那麼不懂事,該怎麼做,哪些是我能做的,自己並不清楚。60歲以後,再往回看,才覺得浪費了很多時光。所以我覺得,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抓住30~60歲這
一段時間,在心理、社會責任和身體健康方面做到讓自己立起來,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完美的人。
洪昭光:蘇教授說的「三十而
立」,不僅指一個人作為自然人的「立」,更是指作為社會人的「立」。如果我們從健康觀點來看的話,人生百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30歲以前是青少年階
段;30~60歲是中年階段;60歲以後是老年階段。一個人在30歲以前,像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這些疾病的患病率還是很低的,甚至在60歲以
前發病率都也應該是比較低的。60歲以後,是一個人的退休階段,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後,他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身體,可以早上練練太極拳,回家喝點燕麥
粥。60歲以後的人,發病率也沒有上升,反而在下降。最大的問題出現在30~60歲這個階段。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往往背負著事業、家庭和健康三駕馬車,壓
力很大,光事業一項就能把人累垮,更不用說還需要經營婚姻、家庭,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健康上的問題。在30~60歲這個人生最重要的階
段裡,要平衡好事業、家庭、健康這三駕馬車,說來容易,但真正做好特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