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健康人
健康是一個人人都關心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對健康的真正含義還是比較模糊的。在生
活中,有的人身體稍有不適就趕緊往醫院跑,不檢查出點毛病不算完,就好像和自己過不去似的,這種人應該是「健康的病人」;還有一種人,雖然肌體上得了病,
但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娛樂什麼都不耽誤,治療疾病對他而言只不過是一件平常事,這樣的人我們姑且稱之為「帶病的健康人」。「健康的病人」可
能在鬱鬱寡歡中真得了病,而那個「帶病的健康人」則可能在快樂中變成一個真正的健康人。
洪昭光:我相信,人人都很關心自己的健康
問題。從調查來看,過去人們所關注的熱點、焦點是收入、住房等,而現在,健康已成為新的熱點和焦點。人們常常說,健康是革命的本錢。如果說20世紀的醫學
以病為本,以醫療為中心,那麼在21世紀,醫學就應該以人為本,以健康為中心。也就是說,「健康」這個概念的著眼點要提前。從社會意義上來說,人類的健康
是最大的節約。到底什麼是健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可細琢磨好像又挺複雜,因為每個人理解的角度不一樣。那到底怎樣才能科學地理解「健康」的定義呢?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如果我去醫院檢查後沒有發現問題,那我就是一個非常健康的人,其實不然。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剛剛成立的時候,全世界的頂
尖專家經過集體研究,對於「健康」的概念取得一個共識,那就是——從軀體、心理及社會人際適應能力這三個方面來看,都具備非常完美的狀態,三者缺一不可。
到了20世紀90年代時期,專家們又給「健康」這個概念增加了一條標準,叫做「精神道德健康」。我認為這個概念提得非常好,使「健康」的含義更加完整了。
一個人如果患有高血壓、心肌梗死或者糖尿病,他當然不算一個健康的人。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的人並沒有任何生理上的疾病,但是他的脾氣、性格很壞;有的
人則心態不好,人際關係糟糕,社會適應能力很差;更有些人道德低下,違法亂紀。從精神道德的層面上分析,這些人都不是真正健康的人。
因此,健康與否最核心的關鍵是適應能力是否良好。一個人在生理方面適應不良,那他的軀體就會得病;如果對社會適應不良,那麼他在工作、家庭、社會交往等
方面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表現為精神不振。生物學上的適應不良和社會學上的適應不良都可以造成真正的疾病。健康的本質絕不僅僅只表現在生理狀態上,要做到
真正意義上的身心健康並不容易。
蘇叔陽:剛才洪教授說,20世紀的醫學以病為本,以醫療為中心;21世紀則是以人為本,以健康為
中心。我以為這是一個很科學又「與時俱進」的觀念。的確,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健康」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人是社會性的個體,所以關於健康的觀念必然
會注入更多的社會因素。有報道說,目前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佔到總人口的70%,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與現代都市人節奏快、壓力大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
的關係。所以我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工作、生活,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