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斯的療法稱為理性—情感—行為療法(簡稱REBT)。別讓這一串名詞把你嚇倒,其實這種方法簡明易懂。艾利斯認
為,該療法側重於以行動促進情感成熟,強調培養人的創造力、應變力及控制情緒的能力。它注重的是「此時此地」,也就是目前你的態度、不愉快的情感和無效的
行為。艾利斯相信,可以通過教育,教人們學會關注現在,克服過去的陰影,在生活中進行有效的改變。
艾利斯認為,自我打擊的行為是非理性行為,而自我救助的行為是理性行為。他認為,人應該變得「更加理性」,以解決自己的難題。這樣,才可以在單位、家裡、學校以及其他任何地方提高有效性並獲得快樂。
與上文所講的認知療法的觀點相同,艾利斯也認為,情緒並非某一事件本身引起的直接反應,而是事主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引起的反應。他具體使用一種模式——
「A-B-C」模式來描述人們找出和糾正非理性認識的過程。這裡,A代表激發事件(activatingevent),即某一激發非理性思維的外部事
件:B代表信念或認識(belief):C代表結果,即不安的情緒(upsettingemotionalconsequence):D代表爭論
(dispute):而E代表新的情緒後果(newemotionalconsequence)或結果(effect)。
為了進
一步說明這一模式,我們舉個例子:有一個人名叫馬塞爾,已經在XYZ公司工作了好幾年,該提薪水了,卻從來不敢提出加薪。按照艾利斯的這一理論,A指的就
是他想面見老闆提出加薪這件事,C指他心裡因此而產生的緊張和恐懼。直接導致C的並不是事件A,而是B,即馬塞爾對事件A的想法。另外,A對B有影響,因
為他的這種非理性想法的產生原因,可能是他需要錢,或者覺得自己沒漲工資吃了虧。B又影響了A,因為他是否採取行動要依據他的想法,要看他覺得要求加薪是
否合適,也看他是否願意這樣做。C也影響B,因為馬塞爾的情緒會影響到他是否會產生非理性認識。
因此,馬塞爾越是為此感到緊張,就越會:
擔心他的緊張被同事和周圍其他的人看出來。
擔心老闆會給他一個否定的答覆。
同理,C影響A,因為馬塞爾越緊張恐懼,越有可能不去找老闆談加薪的事,也就是說發生事件A的可能性變小。最後,A對C也有直接的影響,比如馬塞爾的要求被拒絕了,老闆生氣了等等。
根據艾利斯的A-B-C模式,我們可概括上一案例如下:
A:激發事件:
設想在老闆來檢查工作的時候提出加薪的要求。
B:認識:
我知道自己會嚇得說不出話來,沒法提出任何要求。(過分概括)
老闆一生氣當場就把我解雇了怎麼辦?那樣就太可怕了。(災難化)
如果自己話都說不出來,那太難堪了。我可受不了(災難化),簡直不是人。(自我打擊)
C:結果(情緒和行為):
表現得非常緊張焦慮。
感到極為疲勞。
出現更多的身體症狀(如頭痛、手心出汗、潰瘍)。
說不出話來,不敢提出要求。
因為不敢提要求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D:爭論(理性的挑戰):
我怎麼知道自己會說不出話來?也許會,很可能不會,尤其在自己克服那些非理性想法的時候。
我可能被解雇,但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真的說不出話來,也能受得了,當然那比較尷尬。這真是不走運,但絕不是大難臨頭。
怎麼能根據我有無能力要求加薪就判定我的人生價值?絕非如此!這頂多是我的一個弱點,不能把我的行為和我這個人等同起來!
簡而言之,在承認理性—情感—行為療法的理論,即事件、想法、情感和行為之間有相互聯繫的同時,我們要認識到,這一模式的核心觀點是,一個人的信念或認
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出現或持續出現情感障礙及日常疲勞。通過認識自己的行為並改變自己的思維,你可以使自己完全換一種心情。
下面還要介紹一些有關理性—情感—行為療法的觀點,這些觀點有助於你應用自助療法消除緊張、煩惱及其他不健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