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想法,以及其他無數種錯誤的想法由不同的醫生或作者冠以不同的名稱,包括:非理性思維、認知扭曲、瘋狂製造者、無
意義思維、毒性思維、消極想法、消極的自言自語等等。名稱儘管多種多樣,有一點是共同的:所有這些扭曲的想法都會阻礙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也經不起理智的思
考。比如,「我一定要得到別人的欣賞」這種想法就不合邏輯,因為沒有誰能保證你總是被人欣賞,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僅僅因為你想這樣,就一定能得到普遍的
欣賞。有人欣賞固然是件好事,但絕非生存的第一需要。
非理性想法也會讓你更緊張,更焦慮,影響你輕鬆享受生活的能力。這些想法還會引起抑鬱、憤怒、內疚以及羞愧等消極情感,並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比如狂熱迷戀工作、迴避社交活動、對人充滿敵意、酗酒成癮等等。正像我們的一個朋友說的:
我一直要求自己努力、再努力。大多數情況下,我都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種想法,就是事事要比別人做得好——要努力
讓所有人都滿意。不管怎樣,隨著我長大,這種想法一直在我腦子裡。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停地幹,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可這麼多年干下來,我有點兒受不了了。這
些天來我感覺緊張而疲憊不堪,好像得喝點兒酒才能維持下去。
與此相反,合乎理性的想法卻可以幫助你達到設想的目標,它符合邏輯,經得起推敲。它會激發人產生熱情、興奮、好奇、快樂、幸福等積極情感,還有助於人們做出建設性行為,如做事從容、經常反思、能夠承擔令人不快的繁瑣小事、勇敢面對難以避免的衝突、不怕被人拒絕等等。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在他1988年出版的《如何堅決不讓自己為任何事情難過》(HowtoStub-
bornlyRefusetoMakeYourselfMiserableAboutAnything,YesAnything!)一書中認為,人們產生
非理性認識一般都因為對自己有極端的要求——「三個務必」:
務必一:我務必表現好,贏得重要人物的好感,不然第5章反省你的認知與想法113我就是個沒能力的人!(對自己過分苛求)
務必二:你務必要公正、體貼地對待我,不能隨便拒絕我的要求,否則你就是個混蛋!(對他人過分苛求)
務必三:為了不受傷害,我的生活條件務必提供我想要的東西,否則我就不能容忍,也根本不可能幸福!(對社會過分苛求)
下面這些非理性認識都是從其他一些心理學家的著作中收集來的,包括阿龍‧貝克(AaronBeck,1979),阿諾德‧拉查勒斯(ArnoldLazarus,1993)和戴衛‧朋司(DavidBurns,1999)的一些觀點:
指責:沒有理由地責備他人。
非此即彼型思維:把生活看得要麼陽光燦爛,要麼漆黑一片。
詛咒(消極否定):對自己、他人及社會過分苛求。
情緒化推理:認為自己的情緒狀態就是社會現實的反映。
我一分鐘也忍受不了(極低的挫折耐受力):當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極容易變得灰心喪氣。
倉促下結論:缺乏必要的證據就倉促地對人和事件下結論。
擴大化(強調消極面,使之災難化):過分誇大形勢的消極面。
心理過慮:過分注意某些細節,卻忽略同一件事中的其他重要細節。
猜測他人的想法:以為自己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計劃。
縮小化(忽略積極因素):不適當地輕視自己的優點和成就。
過分概括:使用「從來不」、「總是」這類詞語:把一個人的特點泛化為所有人的特點。完美主義:要求世上所有人和事都完美無缺。
歸罪於個人:因為一些消極事件責備自己。
人們不停地在進行這種種非理性思維。你只要仔細聽,就會明白大家都在說什麼了。
非理性思維(即無意義思維)的另一種形式是認知阻礙,它妨礙你生活得健康而明智。認知阻礙的表現形式是這樣一些語句:「要是……我該怎麼辦?」「我絕不能……」「要是……可糟透了!」或者是「哎呀不行!」下面是一些緊張疲憊者常說的幾句話:
今年我掙的錢要是不夠該怎麼辦?
我絕不能放慢工作節奏!
要是不能吃快餐就糟透了!
哎呀不行,又該鍛煉了!
下面,讓我們詳細瞭解一下認知行為療法的著名倡導者、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