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重構法認為,生活事件、人的信念、情感反應以及行為都在相互影響、相互發生作用。特別重要的是,人的信念(對事物
的想法、評價和態度)對其情感和行為產生的直接影響。用這一「事件—信念—反應」模式來看,正是你對周圍人和事件的解釋,而不是人或事件本身,導致你產生
某種感覺和做出某種行為。舉例來說,有一位女性,她總是對自己說絕不能拒絕別人的求助,結果往往承諾過多,把自己搞得緊張忙亂,疲憊不堪,甚至出現種種病
痛。她覺得自己臉皮太薄,真是個沒用的人。她這種消極想法越多,就越相信自己是個受氣包,於是也就越感心情沮喪,壓力重重,身體也就越發不適——所有這些
思想情緒相互影響,相互強化,形成一個導致失望和自憐自賤的惡性循環,結果更增添了病痛和疲勞。
人在煩躁不安的時候,往往堅信事
情非常糟糕,結果非常可怕,而不僅僅是某件事不方便。心理學家認為,這一思維過程是對事實的「惡化」(awfulizing)或者「災難化」(cata-
strophizing)。換句話說,有這種思維傾向的人會想,我制定的計劃日程排得不夠緊張,這是個災難性事件,因為大家會認為我懶惰不思進取。或者,
如果我沒有每天下午帶孩子參加活動,或者滿足孩子的所有購物慾望,大家就會認為我這個家長糟糕透了
無論何時,只要你認為生活中發生的某件事可怕極了,是個災難,而不僅僅是不太走運或者不太愉快,你的結論很可能是非現實的,比如下列這些結論:
這件事糟糕透了,把我搞得悲慘萬分。
這種情況不應該發生,因為我不喜歡。我一分鐘都忍受不了。
我必須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改變這種情況,要不然我就是一個廢物,一個很糟糕的人。
也許你應該記住,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難題與困境大多來自一種思維習慣,即總是提出要求,而不是選擇一種現實來接受。當你生氣、焦慮、緊張、惱怒或者內疚的
時候,你不僅是在期望或接受某樣東西,而是在強行要求和索取它。有個很恰當的例子,有位女士希望減肥,如果她強行要求體重減得既輕鬆又快捷而沒有達到願
望,就會產生敵對和反感的情緒。在另一種情況下,她只是希望這一過程輕鬆而有趣,結果發現並非易事,她就退縮了。
經常感到疲勞的人,常有出現與此類似的很多種非理性、非現實思維。因此,研究結果一再表明,認知重構法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減輕疲勞並恢復平衡:
教你重新認識日常生活經歷,並接受一種更簡單的生活方式。
幫助你建立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例如,過度疲勞時採用的放鬆技巧)。
教你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