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力才能有持久的快樂。
——威廉‧布萊克
讓我們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大部分人經常感到體力透支,精疲力竭。我們原本期望自己有充沛的精力來盡情享受生活,可是面前卻堆積著數不清的工作任務、社會責任和家務重擔,還有那些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出問題的高科技新產品。
生活在不斷變化又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在持久的推動力作用下不停地奔走,你必須完成眼前的所有任務,得不到喘息,你只能把自身的體力和精力發揮到極
限……結果,你陷入一種被稱為慢性疲勞的狀態。成千上萬的人,一清早醒來就感到渾身乏力,匆忙嚥下一杯咖啡和幾塊餅乾,就立刻撐起沉重的身軀,從一項工作
任務趕赴另一項工作任務,從上午一直忙到天黑。如果運氣不算太壞,下班以後你還能剩下點體力,在路上隨便吃點兒快餐食品,趕回家看著電視,喝上兩杯飲料。
然後,你一頭倒在床上,腦子裡卻還在想著那些沒做完的事情。過不了幾個小時,你又得起床下地,開始一輪新的循環。
怪不得這麼多現
代人都感覺很差。疲憊不堪的生活當然毫無快樂可言,它擠走了人生的樂趣。理由再簡單不過,人並沒有生來應付快速生活的生理結構,誰都不可能完成他想做的一
切。嘗試一下嗎?只有失敗在等著你。如果你承諾過多,總想滿足周圍人的所有要求,卻不留點時間照顧自己,到頭來你只能落得疲憊、失意、壓力過重、健康惡化
的糟糕結果。
作為臨床醫學家,喬治發現東方人對慢性疲勞的觀點很有趣,比如說,東方醫學界人士把這樣一種身體、心理和精神狀態叫
做「衰竭」(depletion)。這個詞很恰當地描述出一種精力損耗過度的狀態,我們在本書中會經常用到這個詞。目前,我們只是想說,「衰竭」意味著一
種不平衡的狀態,一種精力極為缺乏以致精神渙散、生活失調的狀態。
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美國,因為長期感到
疲憊而去求醫問藥的人就有數百萬之多,他們長期感到渾身不適,卻弄不清楚問題出在哪兒。羅納得‧李‧霍夫曼(RonaldLHoffman,1993)在
他的著作《終日疲憊:如何找回你失去的精力》(TiredAlltheTime:HowtoReclaimYourLostEnergy)裡這樣寫到:
美國人每年因一般性疲憊感求醫的居然高達5億人次。如果說,占就診原因第一位的是流感和感冒,那麼疲憊就佔了第4不再疲憊二位。到診所來就醫的病人,約有一半是由於一種難以確定的不適感——疲憊,疲憊感已經逐漸被認可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疾病。
接下來的問題「我為什麼如此疲憊」並不難回答。根據西方大多數保健專家的看法,疲憊往往因下面這些因素引起:精神壓力大、體重過高、飲食不當、思慮過
度、缺乏社交技能、工作過累,以及家庭壓力大。另外一些因素也會使人長期受到疲憊感的困擾,如焦慮、抑鬱、久坐不動的習慣,以及藥物依賴。每年,身體疲憊
和精神疲憊都是最常見的求醫問藥的原因。
大多數人萎靡不振的原因只是生活壓力過大(加上上述以及其他的原因,情況往往更糟),但
確有一小部分人的病情可診斷為因疲勞引起的生理機能失調,其中最常見的是慢性疲憊綜合症和纖維肌痛(fibromyalgia)(見本書第1章)。不過,
即使你的情況不屬於可被確診的與疲勞有關的疾病,疲憊不堪對於你本人來說也是一種切實存在的狀態。你身邊的人,尤其是那些對你有所希求的人,可能很難理解
你的壓力有多大。他們可能習慣了你逆來順受的好脾氣,可受折磨的卻是你自己。
長此以往,你的疲勞狀態會對你整個身體產生十分有害的影響。比如,壓力過大會引發真正的疾病。長期在壓力下從事快節奏的活動可引起一系列功能失調,如偏頭痛或胃酸過多,在嚴重時還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即使你運氣好沒有受到這些病患的襲擊,緊張而充滿壓力的生活方式也會讓你萎靡不振,鬱鬱寡歡。事實上,你可能會引言5感到渾身像散了架似的。這種經歷你
一定不陌生吧——不再呼朋喚友,和人歡聚,也不再參加同事的工作午餐,情願一個人關在家裡,害怕作出任何一個承諾,儘管你不得不對大家唯唯諾諾,儘管你自
己得付出代價。你活得很不快樂,可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從這架飛速旋轉的木馬上全身而退。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不論你管這種狀態叫什麼——勞累也好,疲憊也好,衰竭也好,筋疲力盡也好,目前我們確實需要一種直截了當的方法,來擺脫這種緊張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不平衡
狀態。在讀到本書以前,你可能已經進行過多種嘗試,試圖找回你曾經有過的旺盛精力。外出度假已經宣告失敗,減肥、上培訓班、發牢騷也沒有起到作用。可以理
解,你現在準備嘗試一種全新的方法了。
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為了重振你曾經有過的青春活力,你必須改變生活方式,追求簡單與平衡。所以,本書的主題就是:通過減輕壓力、改變生活方式、放慢生活節奏,增加你的能量,讓你重新煥發活力。
平衡為什麼如此重要?傑爾‧列維(JoelLevey&MicheleLevey,1998)和麥克爾‧列維在他們的著作《生活的平衡:在混亂
的世界裡如何創造和諧與完整》(LivinginBal-
ance:ADynamicApproachforCreatingHarmonyandWhole-nessinaChaoticWorld)中寫到:
對平衡的渴望是個人的一種內心追求,也是通向宇宙和諧之路。從個人的角度看,在工作、家庭、家長與教師協會之中尋找平衡是很艱難的,但我們應當記住,宇
宙萬物在永遠不懈地追求平衡。而且,正是這一追求使宇宙處於永恆的動態之中,而這種動態又為靜態中的現實世界創造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