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勝的法寶是慢而穩。
——伊索
在前面我們談到平衡,談到身體的能
量,還談到身心關係,這些討論本質上是對整體觀的討論,整體觀可以說是一種從多種角度認識世界的方法。健康心理學家們日益認識到,人們必須從多種角度來審
視生活。我們得承認,生活是紛繁複雜的,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能只有唯一的一種解釋,如果這樣,就是對生活的簡單化。把身、心、神三者綜合起來考察,這就是
整體觀。那些以整體觀為理論基礎、協助你獲得生活平衡的種種行為也就是整體性的生活行為方式——我們建議大家恢復精力與生活熱情的方式。
要接受整體性的生活行為方式,你首先要意識到,你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會從正面或者負面影響你的健康狀況,這就要看你自己的選擇了。如果想減輕壓力,生活得和諧而安寧,就一定要堅定地去做那些對你的身體、心理和精神健康有益的事情。
讓我們舉例說明整體觀在醫治慢性疲勞上如何應用。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很難堅持自己的立場,甚至根本不會拒絕他人。他們總是答應別人的每一項要求,結果很
快就變得疲憊不堪,這是因為,他們不能為自己的允諾設置清楚的界限。這樣做可能有多種原因,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他們在內心設有某種「禁令」,比如
在幼年被迫去爭取他人的肯定,或者身邊的大人曾暗示他「閉嘴」,而且不得表示自己的需求去麻煩別人。至於應不應該堅持己見,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從家人、老
師、朋友、牧師或者大眾傳媒那裡接受了一套相互矛盾而又缺乏理由的信息。我們需要瞭解這些信息分別出自哪種理論,這對於我們進行鑒別、選擇接受或者拒斥是
很有幫助的。
另外,對於我們這些生長在某種宗教環境中的人們,一些有組織的宗教團體宣揚的教義、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也有可能發揮
強有力的作用,不管它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例如,一些宗教團體教導人們要勤奮工作,幹得越多越好,這樣可以贏得上帝的寵幸,或者證明你得到了上帝的寵幸。
不過很可惜,這兩種追求精神昇華的方式都忽略了上帝慷慨賜予我們生活的恩惠。
讓我們應用整體觀的理論(括號中表示出不同的觀察角
度)來分析這樣一個人——比爾。比爾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他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好人,要幫助他人,並且要「額外地付出」(心理角度)。他固執地追
求做一名好教徒,無論別人的要求有多荒唐,他也從不拒絕(心理角度)。他花許多時間在教堂做志願者,甚至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不顧自己的家庭生活(社會角
度)。一段時間之後,他的神經系統變得過分興奮,以至於難以放鬆甚至入睡,這使他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身體角度)。他變得日益疲憊。當他不能集中精力的時
候,就服用大量的糖和咖啡因,試圖彌補損失的能量(身體角度)。同時,他又越來越擔心自己達不到周圍人的希望(心理角度),結果他就做更多的義工,並且要
求家裡人每週也要去教堂參加好幾次義務勞動。這種做法無形中又造成了家庭的不和,從而增加了自己的煩惱(社會角度)。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終於使他的
健康開始惡化(身體角度)。
您明白了嗎?比爾的例子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他的麻煩是多重性的——有心理問題,有身體問題,
也有社會問題,這些因素互為因果。考慮到他的方方面面,健康顧問可能會首先針對他最突出的問題進行治療,也就是說,先針對他總想做個好人、完人這種不正確
的思想,然後再處理其他問題。
還有一點我們要指出,有時,一個人感到疲勞,可能因為他在家庭或者其他社會組織中會得到某種好處。
換句話說,疲勞感偶爾會被人當作一種應付機制,可以使疲勞者逃避某些責任(譬如「我太累了,所以下午不能修籬笆」)。這種「逃避」或者說責任的免除,被稱
為「次要收益」,即因為你堅持說你遇到了難題,或者強調你的難題而間接地獲得了好處,也就是說,因為你疲勞不堪,你獲得了某種優待,比如,家人對你更加關
心,多給你錢和物,或者允許你迴避某些你不喜歡的場合。次要收益是相對於主要收益而言的,主要收益指的是你因為疲勞而直接滿足了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在
此,疲勞感為你某種重要的心理目標效力,解決了你在其他情況下不能解決的衝突。可以說,在慢性疲勞中,次要收益和主要收益都可能出現。
如果你天天都受疲勞之苦,請不要忘記次要收益可能在你身上發揮的作用。
實踐整體觀
在這部分,我們將討論整體性的生活行為方式,這非常重要,能夠幫助你恢復生活平衡、擁有充沛的精力、找回失去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