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見病的防治
34春季宜防甲型肝炎
每到春季,甲型肝炎會形成一個發病高峰,這已發展成一種自然規律。因此,春季宜防甲型肝炎。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甲肝從感染到發病,僅有短短的30天左右。甲型肝炎有其特點:據統計有65%以上的病人起病急,多有發熱、消化道症狀(食慾不振、厭
油膩、噁心嘔吐、腹痛或腹脹)明顯,尿色加深,鞏膜及皮膚黃染,肝腫大,黃疸病例較多。但是,甲肝併發症少,不易轉成慢性,病死率也較低,傳染性極強。
在春季生活中,預防甲肝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切斷傳播途徑,管好水源、飲食和糞便,做到飯前、便後仔細用流動水洗手;二是餐具、茶具、毛巾要單獨使用,實
行分餐制,使用公筷;三是不吃半熟菜,少吃涼拌菜,水果要洗淨削皮,街上吃食物盡量自備餐具;四是減少串門和在擁擠場所逗留的時間;五是防止過於勞累、睡
眠不足、受寒和酗酒;六是與甲肝有密切接觸者,在1周內應注射丙種球蛋白或甲肝疫苗進行預防。一旦染病,要及時到醫院隔離治療。
35春季宜防腮腺炎
腮腺炎,俗稱「豬頭風」、「胖腮」等。它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可通過接觸、飛沫等傳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是,冬春交替季節,很容易發病。因此,春季宜防腮腺炎。
現代醫學總結和概括出腮腺炎的主要症狀是:以耳垂為中心的耳垂下方腫大,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張口困難、發燒、食慾下降等。一般潛伏期為2~3周,先是一側腫大,接著另一側也出現腫大,並伴有疼痛和熱感。在這段時間裡,應對病人進行隔離,消腫一周後,就不會傳染了。
在春季生活中,有一些人因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頜下腺腫大,其症狀與腮腺腫大類似,兩者均可服用病毒唑(新博林)。這種藥在服用一個治療週期後,會達
到藥效的飽和度,即使腫脹沒有完全消退,藥物也會慢慢在體內發揮作用。若服藥治療一段時間後,腫脹還未消除,可繼續服用其他的抗病毒性藥物。
腮腺炎病毒有多種類型。如果被某種腮腺炎病毒感染,治療後就會產生對該病毒的抗體;但再被另一種腮腺炎病毒感染,還會長「痄腮」。所以說,長「痄腮」不是終生免疫性疾病。腮腺炎引起的合併症很多,如腮腺炎腦炎、睪丸症等。所以,得了腮腺炎要及時治療。
腮腺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3歲以上抵抗力差的兒童和成人,均容易受到感染。冬春交替時節一定要警惕腮腺炎,盡量減少與腮腺炎病人接觸,一旦有異常現象出現,立即找醫生處理。
36陽春時節宜防水痘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在孩子們中間,很容易流行水痘。因此,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陽春時節宜防水痘。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在整個發病期間,都有傳染性,而且傳染性很強。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水痘的潛伏期多為半個月。其主要特點是:起病較急,先出現發熱、頭痛、咽喉痛、乏力不適、四肢酸痛或噁心嘔吐及腹痛等症狀。通常說
來,發熱在39℃以下,一般經過2~5天消退。在發病24小時內會出現皮疹,由軀幹向頭面部和四肢蔓延,起初為針尖大小的散發性紅斑,迅速變為丘疹,在數
小時至1天內,發展為綠豆樣的水皰,周圍可有紅暈。水皰開始為清澈的水珠狀,以後逐漸渾濁,皰壁薄而易破,常伴有瘙癢,2~3天後乾燥結痂,隨後痂皮脫
落,2個星期後癒合,不留疤痕。
病毒不僅引起小「豆豆」,而且皮膚瘙癢,如果抓破後,還會導致皮膚黏膜的繼發感染,甚至會出現急性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膿毒血症和敗血症。同時,情況嚴重的,還會並發腎炎、心肌炎。
在春季生活中,預防水痘首先要做患兒的隔離工作。要從發病到皮膚完全乾燥結痂,才可解除隔離,而接觸過水痘患兒的易感兒童,應觀察3個星期。患兒每日要更換內衣,清洗乾淨後,煮沸30分鐘消毒。房間可以陽光或紫外線消毒。
此外,除了按醫囑服藥外,還應注意家庭護理;補充足夠的水分和蛋白質。如果皮疹瘙癢難忍,可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再塗些紅汞(紅藥水)。皮疹痂皮未脫落時,可用溫水擦洗,但不可洗澡。
37早春時節宜防心肌梗死
早春時節是一年之中人們最容易得病的時期之一。在我國民間,早已有「可度三九,難耐春寒」之說。從醫學道理上分析,此時易患心肌梗死,與一些老病號一下子不能適應季節的變化,特別是氣候由寒冷轉向溫暖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早春時節宜防心肌梗死。
我國大陸的春季天氣特點為:時而冬冷,時而夏熱,忽而乾燥,忽而陰濕;氣壓亦時高時低,很不穩定。春天吹來的寒風,對人體的刺激很大,如果總是把春風當
成送暖而疏忽大意的話,往往會由於這種寒冷的突然襲擊而患感冒。在春季生活中,有的老年人由於患有冠心病,經不住氣候的驟然變化而易突發心肌梗死。
醫學研究認為,「倒春寒」的冷空氣,是促發心絞痛的罪魁禍首。實驗證明,當驟然吸入5℃~10℃的冷空氣時,冠心病患者的心電圖,往往會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改變。
由於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數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末梢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負荷加重,使心肌缺氧。另外,寒冷還可能激髮冠狀動脈痙攣。統計資料表明,有67%的心肌梗死病人發病與寒冷相關。
38春季宜防面癱
春季,春風拂面,有的人的嘴一下子被「吹」歪了。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面癱」。因此,春季宜防面癱。
面癱,即面部神經麻痺,是一種輕型的中風。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於女性。主要症狀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出現不對稱癱瘓;患者面
部表情動作完全喪失,眼睛不能完全閉合,前額無皺紋,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口唇向健側歪斜;不能做皺眉、閉眼、鼓腮、吹口哨等動作。有的病人可能舌前三
分之二味覺減退或喪失,部分病人還有耳後疼痛的病史。輕度者一般在一個月內恢復功能;中度者3個月至半年恢復;重度者不易恢復,往往並發有面肌痙攣。
在春季生活中,只要多加注意,是可以預防面癱的發生的。一是注意保暖,宜避開風寒對面部的直接襲擊。尤其是年老體弱、病後、過勞、酒後及患有高血壓病、
關節炎、神經痛等慢性疾病者,盡可能不要迎風走。二是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春天,風和日麗,氣候宜人,正是參加體育鍛煉的大
好時光,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可選擇不同鍛煉項目,如散步、跑步、體操、打太極拳、爬山等。三是多吃果蔬。冬季進食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因
此,春天應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韭菜、春筍、芥菜、油菜、香椿芽、香菜、馬蘭菜等,既可增強體質,又可增強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