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春季宜靜補
現代社會各行各業競爭激烈,生活節奏較快,不少人感到「活得很累」。所以,春季宜靜補。
按照傳統醫學理論,春季為少陽之時,肝木之氣當令。所以,調節情志最重要的是制怒。因為,怒是七情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怒則傷肝」。現代醫學認為,不良的情緒將導致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的紊亂,還會誘發多種疾病。
在生活的每天,特別是在春季,從情緒保健養生方面來講,更應科學地安排一段靜補的時間,一方面可以獨處靜坐,另一方面又可以閉目調息,輕輕鬆鬆地聆聽音樂。這樣一來,可以達到身心皆靜的目的,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28春季宜心補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快樂和歡笑能夠有效地調節神經系統。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的功能,使體內各項生理活動和諧合拍。所以,春季宜心補。
要培養積極樂觀的性格,努力做到生活的每一天都保持快樂。因為,良好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分不開的。有人對8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的長
壽秘訣即是心態平和。在這些長壽老人中,性格開朗,積極樂觀的人占96%。保持樂觀的情緒,使週身氣血運行正常協調,有利於促進身心健康。
29春季宜藥補
春季,當身體發生疾病的時候,要根據體質情況來考慮藥補。補藥的特點是:既可治病,又可滋補。因此,中醫認為,春季宜藥補。
因為,春季生機盎然,春風送暖,人體充滿生機,各組織器官功能比較活躍,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在這個季節裡,如果進行藥補,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當然,
春季藥補,對於具體情況,必須認真辨別。要求分清虛、實、寒、熱和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病情,根據病情的不同,選用溫、熱、寒、涼、平之性;同時,注
意屬於哪一類(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藥,而且不能用反了。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在進補時,最好請教醫生或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適合的補品、補
藥。
30春季補益元氣宜選人參
春季進補,對於身體衰弱的老人,應當選用補益元氣的滋補藥品,而補益元氣的藥品首推人參。
人參性味甘平,有健脾益肺、寧心安神的功效。傳統醫學認為,如果感覺疲乏無力,略有畏寒,屬陽氣不足,可以服用紅參(皮尾參、人參須等)。比較簡便的服
用方法是:先在火上燒軟紅參,切成碎片,每次取3~5克,放小瓷碗內,加水大半碗,隔水蒸燉後飲用,每日服用1~2次。
此外,春季進補,除了使用紅參外,還可選用黨參或太子參15~30克,紅棗10~15枚,煎湯飲服。其功效雖不如人參,但也有一定的補氣作用。
31春季進補宜飲哪些藥酒
我國民間傳統的進補習慣是冬季進補。殊不知,春季進補同樣可以使人延年益壽。
春季宜用藥酒來進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春季少量飲酒,可以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有利於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其實,春季進補,可以入藥的中藥有很多。但是,春季配製的進補藥酒,必須適合春季進補的要求,讀者不妨選擇自製以下幾款藥酒飲服。
第一,首烏酒。何首烏100克,白酒500克。把何首烏片加入白酒中,密封。每天搖晃1次,10天後即可服用,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20克。如果嫌酒
味苦澀,可加入一些冰糖。首烏酒的功效在於補肝益腎、烏髮明目,適用於肝腎虛弱引起的早生白髮者,以及腰膝酸痛、血虛頭暈的患者。
第二,櫻桃酒。鮮櫻桃果500克,米酒1000克。將櫻桃切碎或者搗爛,浸入米酒中,10天後即可服用。櫻桃酒具有補中氣、祛風濕的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風濕性腰痛腿軟、四肢麻木等患者,也適用於中氣不足、有風濕病的患者。
第三,佛手酒。佛手30克,白酒1000克。將佛手切成小方塊形,加入酒罈之中,將壇口密封,蓋嚴。每2天將酒罈搖晃l次,10天後即可飲用。佛手酒的功效是疏理肝中郁氣、調和脾胃,適用於胃氣虛寒、腹中冷痛者。
第四,玫瑰花酒。玫瑰花50克,白酒500克。將兩者同時置入瓶中,加蓋密封。每天搖晃1次,20天後即可服用,每日飲用2次,飯後飲服。玫瑰花酒的功
效是理氣解郁、和血行血,適用於肝胃氣痛、胸脅脹滿、婦女經血不調、精神抑鬱等患者。如果婦女不能飲白酒,可用黃酒代替,效果相同。
第五,枸杞子酒。枸杞子200克,白酒1000克。先將枸杞子洗淨碾碎,然後和白酒共入壇中,加蓋密封。每天搖晃1次,半月後即可飲用。枸杞子酒的功效
是養肝壯陽,增強性功能,適用於肝腎氣血不足而引起的腰酸膝軟、陽痿早洩、頭暈目眩、視物模糊,以及有未老先衰症狀的病人。陽盛發熱者忌服。
32春季哪些人宜進補調理
中醫認為,春季養生「當需食補」,但必須根據春季人體陰氣逐漸升發的特點,選擇平補和清補。
那麼,哪些人宜食補呢?營養學家們認為,在春天需要進補調理的有以下五種人
第一,中老年人有早衰現象者。
第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而身體虛弱者。
第三,腰酸、眩暈、臉色萎黃、精神萎靡者。
第四,容易反覆感冒者。
第五,在春季曾有哮喘發作史而現在尚未發作者。
上述五種人,應該根據體質虛弱情況,適當用食物進補,往往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33春季小兒宜補鈣
春季是小兒生長的關鍵時期,生長速度比其他季節明顯增快。一旦食物中鈣、磷含量不足,缺乏日光照射,不能及時補充維生素D,或其他疾病影響致鈣、磷吸收不良,都易發生佝僂病,也就是俗稱的「缺鈣」。
佝僂病,是小兒重點防治的疾病之一,如不及時治療還可影響神經、肌肉、造血等組織器官的功能,造成免疫力低下,更易患肺炎、腹瀉等疾病。
中醫認為,佝僂病皆因虛使然,病程短者以脾虛為主,常兼心血不足,病程長者以肝腎虧虛為多。治療亦分兩型:
第一,心脾不足型。其主要表現為:虛胖或消瘦、易倦、易出汗、易驚、睡眠差、肌肉鬆軟、頭顱骨軟、囟門大、發稀枕禿、納呆、大便不調、舌質淡、苔薄白、指紋淡紅。治療以補脾益氣,養心補神為主,方選成藥龍牡壯骨沖劑服用。
第二,肝腎虧虛型。其主要表現為:消瘦、面色無華,出牙、坐、立、行走等遲緩。可見方顱、雞胸龜背、腹大、下肢彎曲等,舌質淡、苔少、指紋淡。治宜補益肝腎,生精壯骨。方用河車大造丸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