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秋季腹瀉宜分型施治
立秋後,日漸變涼的氣候,反差大的氣溫,使抵抗力相對較差的老年人、嬰幼兒及久病體弱的人常發生腹瀉。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胃腸型感冒。多數受涼後出現的腹瀉,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常忽略感冒而重治腹瀉,常規用藥無效。大便鏡檢正常,可做血常規檢查,以分清病因是病毒還是細菌。在治療上,成人可用藿香正氣水,小兒可用小兒腹瀉貼等藥物,往往隨感冒的好轉而漸愈。
第二,單純性消化不良。天涼後,由於食慾好轉,飯量突然增大所致。表現為:黃色稀便,每日數次,鏡檢無異常,無發熱,也無感冒症狀。治療可給予復合B族
維生素、媽咪愛等藥物調理,也可口服補鹽液。其配方是:白糖20克、食鹽05克、小蘇打05克,加溫開水200毫升,小兒分數次服用,成人視病情服
200~600毫升。如以上方法效果不佳,可服啟脾丸。
第三,急性胃腸炎。由於食用了被細菌、病毒、黴菌污染的食物而發病,輕者
噁心、嘔吐、腹瀉,每日數次,大便為黃色稀便,鏡檢白細胞(+)~(++);重者發熱,劇烈嘔吐,腹痛、腹瀉,每日10餘次,口渴,四肢皮膚彈性差,呈現
脫水症狀,大便鏡檢白細胞(+++)。輕者可口服林格、黃連素,注射抗生素等藥物,配合推拿、中藥、口服補鹽液等方法治療,絕大多數病人可較快治癒。有極
少數病人腹瀉為球菌感染,可給予青黴素或紅黴素才能徹底治癒。重症病人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秋季生活保健
76秋季養生宜遵循「養收」的原則
中醫講究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從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調養、健身和防病,從而達到養生和益壽延年的目的。
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以清潤甘酸為大法,寒涼調配為要。
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氣溫逐漸降低,濕度逐漸減小,天氣忽冷忽熱,變化急劇。因此,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乾裂、邪火上侵;多
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在飲食上,要盡
可能少食用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77秋季宜注重精神調養
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脾氣。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為明顯。因此,預防秋燥宜注重精神調養。
古人認為,秋季的精神養生,應做到「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精,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在秋季的日常生活中,一
方面宜早睡早起,參加戶外活動,舒展筋骨,或外出秋遊,登高賞景,令人心曠神怡,或靜練氣功,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安靜心神;另一方面宜注意培養自己
的樂觀情緒,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變化,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78秋季養生心理宜清靜
秋季養生心理宜清靜。因為,夏末秋初,酷暑蒸灼,氣壓較低,人容易悶熱不安和睏倦煩躁。所以,在秋季生活中,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切忌火暴脾氣,因燥能生熱,要防止心火內生,心靜自然涼。
79「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宋代養生家陳直說:「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老年人何以如此秋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天人相應」說。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說:「人與天地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類依賴自然界而得以生
存,而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影響人體,使機體發生相應的反應;秋季是暑寒交替之季,秋寒逼人,草木凋零。那些素來缺少親友關照,生活條件比較困苦的老年人
觸景生情,不免會發生哀歎人生遲暮的悲傷心理。
第二,「生物節律紊亂」說。現代醫學認為,秋愁、悲秋或苦秋,在一定程度上與老人
生物節律紊亂密切相關。在人的大腦中,有一個似碗豆大小的腺體——松果體,它所分泌的松果體激素有影響人體的時間生物效應。這種激素的分泌主要受年齡的影
響。在青少年時期,松果體的分泌量最多,隨著年歲的增長而逐步減少。人老了之後,松果體萎縮,激素分泌量就下降到極點,致使老人睡眠時間短促、熟睡程度
差。人的機體在經歷了酷暑的煎熬,進入秋涼之後,正處於生理性休整階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頓、昏昏欲睡的「秋乏」現象,需要通過增加睡眠來積極調整和協調
身心,休養生息。老年人卻因生物節律紊亂,無法更多地睡眠,以致產生精神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抑鬱寡歡等症狀。
第三,「溫差刺
激」說。中秋前後,特別是深秋時節,寒暖氣流交替往來,氣溫驟升驟降。為適應外界溫差的劇變,人們可以通過「行為調節溫度」和增減衣服等手段來調節。除此
之外,一般人還可通過大腦中的下丘腦發出指令,主動調節全身的血流、體液,以保持機體的恆溫狀態。相對而言,老年人因神經系統功能的衰退,對外界環境的反
應靈敏度不高,往往來不及採取「行為調節溫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變、體液總量減少,使機體體溫受外界干擾的程度較常人要嚴重得多。從
而影響到老年人身心的協調,使其難以保持穩定的精神狀態。
第四,「秋燥影響」說。我國傳統醫學認為,秋屬金,其氣燥;燥為陽邪,易耗津液;津液損耗則肺氣虛;肺氣虛則疲倦氣短、頭昏乏力、食慾不振。老年人更易受秋燥影響,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心境不寧,生出悲愁情緒。
由此可見,秋愁是老年人對外界干擾所作出的一種不良精神反應。這種不良情感刺激,將導致老人機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失調,陰陽失去平衡,進而危及機體的健康。
「多事之秋」並非不可抗拒。老年人在秋季應保持心態平衡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切不可為秋的蒼涼、肅殺之氣所惑,自尋煩惱。這一點,特別需要得到家人的關懷
和理解;保持起居、飲食有常的生活習慣;適量採取一些耐寒鍛煉措施,增強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參與一些有益於愉悅身心的娛樂活動,安全地度過「多事
之秋」。
80「白露不露」宜防秋寒
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
因為,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經絡阻痺,可出現四肢痺症。所以,「白露不露」宜防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