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秋季小兒宜防肺炎
天氣由熱轉涼的秋季,小兒最容易患肺炎。所以,醫生提醒家長們,秋季小兒宜防肺炎。
小兒肺炎開始像感冒,一直發燒在39℃以上,有的說胡話或抽風。有人說,小兒肺炎是高熱燒出來的。其實,應該說,高熱是肺炎的主要症狀之一。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發燒、咳嗽、氣喘是小兒肺炎的三大症狀。常見的是細菌性肺炎,起病快、病情重、併發症多、死亡率高;病毒性肺炎的特點是發病較慢,症狀較輕,但病程較長;支原體肺炎的潛伏期長,起病緩慢,病程也長。
小兒肺炎一般發病較急,常先出現發燒、咳嗽、食慾不振、哭鬧煩躁等症狀;接著出現氣喘、鼻翼扇動、面色蒼白或口唇發紫等症狀。新生兒則表現為吸吮力差、
嗆奶、口吐泡沫、不哭,體溫往往不高,呼吸又快又淺,皮膚青紫色。孩子年齡越小,體質越差,病情就越重。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如呼吸困難、煩躁不
安、面色蒼白或青紫加重。有的還可出現驚厥。小兒肺炎會伴有胸凹陷,這是重度肺炎的唯一體征,應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
孩子一旦得上肺炎,要注意熱退後至少還要用藥2~3天,以達到徹底治癒的目的,防止轉變為慢性肺炎;還要積極配合醫生,做好病兒的護理工作。
在由盛夏轉秋涼的時節,家長要根據氣溫、室溫及時給孩子調節衣被,不能著涼,也不能愣捂,使孩子安全舒適地度過夏秋轉季。
54秋季兒童宜防腹瀉
秋季,是幼兒易患腹瀉的季節,尤其是一週歲以內的嬰兒,極易感染發病。所以,秋季兒童宜防腹瀉,家長應重視預防和治療工作。
秋瀉主要是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傳播的。據研究,在患兒的糞便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顆粒。這些病毒顆粒通過水源、食物,在胃腸中滋生發病,可造成局部流行。
另外,照管人員雙手不潔,污染奶具、玩具、用具等造成的感染也很常見。幼兒一旦發病,常有腹瀉、腹痛、嘔吐、發熱等急性症狀,每天腹瀉可在10次以上,糞
便呈蛋花湯狀,而且量多,患兒多數有脫水現象,易出現中毒、血壓下降等現象。如不及時治療,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預防和治療幼兒的
秋瀉:一是加強飲食、飲水衛生管理,患兒的奶具、玩具、用具等要保持清潔,定期消毒。二是如果患兒的體溫高,可採用物理方法降溫,不必使用退熱藥和抗菌
素。三是多次少量地給患兒喂些清淡的流質食物,如果有嘔吐症狀,應暫停餵食,使胃腸充分休息。四是及時足量補充水分和鹽分。如果反覆嘔吐,應及時將患兒送
醫院輸液治療。
55秋末兒童宜防哮喘
兒童支氣管哮喘的發病與氣候有密切的關係。醫學統計資料表明,在哮喘患者中,60%以上在12歲之前發病,而80%以上又在秋末時節發病或復發。所以,在醫學上專家們稱之為「兒童秋末哮喘」。
秋季,由於合適的氣溫和濕度,室內塵螨大量繁殖,空氣中的致敏成分明顯增加,哮喘患兒氣道內過敏性炎症會由此而加重,使得患兒氣道處於十分敏感的高反應
狀態。到了秋末,雖然氣溫驟然下降,塵螨大量死亡,空氣中致敏成分逐漸減少,但氣道內的炎症及高反應狀態的消退仍需要很長時間。如果遇上冷空氣來臨,患兒
吸入了寒冷的空氣以後,就會導致哮喘病的發作。加上冷空氣到來的季節也很容易造成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因而秋末成為哮喘發作的高峰期。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秋末哮喘的症狀,有時表現得並不典型,一般是以咳嗽為主。這種咳嗽的特點是:多在夜間出現陣發性乾咳,咳嗽劇烈時,常伴有哮鳴音和氣
喘。患兒在咳嗽前,一般沒有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和發燒等表現。如果給予抗感染藥物和止咳化痰治療,往往不見好轉,一旦用些平喘和抗過敏藥物,咳嗽就會明顯
得到控制。
那麼,如何預防兒童秋末哮喘呢?
首先,家長要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給小兒增減衣服,夜間蓋好
被子,防止受涼感冒;其次,在秋季的日常生活中,要幫助孩子做一些適量的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再次,在氣候驟變時,盡早使用一些預防性的藥物。由於該
病容易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給患兒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家長應積極幫助患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倍加關心體貼,使之情緒穩定,精神愉快。
56立秋宜防支氣管炎
夏末秋初,特別是立秋以後,天氣轉涼,晝夜溫差較大,為慢性支氣管炎高發期。在這期間,稍不注意,便會引起「老慢支」的舊病復發,也有因著涼而新患者。所以,立秋宜防支氣管炎。
醫學研究表明,「老慢支」是感染、理化、氣候、過敏等多種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天氣變涼,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導致「老慢支」復發。因此,要針
對「老慢支」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特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中醫認為,「天人相應」,室內要安靜整潔,空氣要流通新鮮,無煙塵污染。室溫
最好控制在18℃~20℃,相對濕度在40%~50%。要積極預防感冒。感冒是「老慢支」發病和急性發作的重要誘因。據統計,「老慢支」病人感冒後90%
以上可引起急性發作。
慢性支氣管炎少則一兩周,多則數月不愈。患有此病者要注意鍛煉,增強體質,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戒煙戒酒,以防復發。正常人也應根據氣候情況適當增減衣服,防止受涼生病。
57立秋宜防熱傷風
剛到立秋,有不少家長唯恐天氣涼了,孩子會傷風感冒,早早就添加衣服,孩子因此容易患熱傷風。所以,立秋宜防熱傷風。
常言道「春捂秋凍」、「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這是因為,人體體溫調節是靠皮下毛細管的收縮與擴張來實現的,如果不急於多加衣服,讓機體逐漸適應環境,就能減少傷風感冒的發生。
58立秋宜防胃病
每逢立秋,由於秋涼的刺激,使一些原本患有胃病的人常易復發,重症還會引起胃出血、胃潰瘍等併發症。因此,立秋宜防胃病。
這是因為,人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自身的抵抗力和對氣候的適應性下降,加之由於氣候轉涼,人的食慾隨之旺盛,食量增加,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導致胃病復發。
在秋季生活中,胃病患者一方面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另一方面應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戒煙戒酒,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
59秋季飲食宜防傷害胃腸道
經過漫長的炎熱夏季,人們食慾大減,舌頭的味覺也顯得不那麼敏感了。因此,在夏季日常飲食中,營養學家們倡導多攝取那些清淡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而進入
秋涼季節,一切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食慾增加,飲食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因此,老年人在日常飲食中,應注意講究養生保健之道,以免傷害腸胃,對身體健康不
利。
從科學飲食的角度講,秋季飲食內容的變化要循序漸進,切勿驟進大魚大肉。因為,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經過夏天飲食內容的轉變,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這個過程一定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