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夏季進補忌食用寒性蛇和溫性蛇
大多數人認為,蛇肉性寒,夏天吃蛇肉,可以消暑解熱,不生痱子、癤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據《蟲類藥物臨床運用》一書記載,蛇有溫、平、寒三性。溫性蛇有蟒蛇、蝮蛇、五步蛇、青竹蛇、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滑鼠蛇等,平性蛇有赤
鏈蛇、錦蛇、烏梢蛇、扁尾蛇、虎斑游蛇、灰鼠蛇等,寒性蛇有水蛇。大多數蛇屬溫性。寒性蛇較少且無毒,並不是越毒的蛇越涼。
陽盛高溫的夏季,如果食用溫性蛇肉,有人就會上火,出現風火牙痛、出鼻血、生痱子、癤子等炎症,屬火性體質或患有高血壓、肝炎等疾病的人食用後,病情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夏季忌食用寒性蛇和溫性蛇。
43夏季孕婦忌多服補品
不少婦女懷孕以後,聽說吃補品可使胎兒發育更好,買來人參和桂圓補養。殊不知,這類補品對孕婦和胎兒的身體健康弊多利少。
中醫認為,妊娠後月經停閉,臟腑經絡之血皆注於沖任以養胎,母體全身處於陰氣偏虛、陽氣相對偏盛的狀態。古代醫家曾把孕婦的主要生理變化概括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因此容易出現「胎火」。
人參屬大補元氣之品。婦女懷孕後,久服或用量過大,會使氣盛陰耗,陰虛則火旺,「氣有餘,便是火」。名醫李時珍在明代就指出:「人參甘溫助氣,氣屬陽,
陽旺則陰愈消。」說明服用人參不當,易致陰虛陽亢。有研究人員曾對100多名服人參1個月以上的人進行了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出現興奮激動、煩躁失眠、咽喉
乾痛刺激和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參濫用綜合征」,認為其發生機理可能與神經、內分泌功能受到擾亂有關。
從中醫的角度看,這些不良反應其實就是陰虛火旺的表現。有關文獻也記載,人在內服了100毫升人參後會感到輕度不安和興奮,內服200毫升後可出現中毒現象,如全身玫瑰疹、瘙癢、眩暈、頭痛、體溫升高和出血等。
此外,服用人參過多可產生抗利尿作用,易引起水腫。由此可見,孕婦濫用人參,容易加重妊娠嘔吐、水腫和高血壓等現象,也可促使陰道出血而導致流產。
從胎兒來看,胎兒對人參的耐受性很低,孕婦服用過量人參,有造成死胎的危險。有位婦女懷孕1個多月後常服人參,兩周以後出現心悸、胸悶、頭痛、失眠、鼻腔流血和下肢浮腫等症狀,繼而陰道出血。待到4個月後經婦產科檢查,胎兒已死亡。所以,夏季孕婦忌多服人參等補品。
44夏季產後滋補忌過量
夏季,孕婦在分娩後,為補充營養和有充足的奶水,非常重視產後的飲食滋補。常常是雞蛋成筐,水果成箱,天天不離雞,頓頓有肉湯。其實,大補特補,既浪費錢財,又有損於身體健康。
對產婦而言,滋補過量容易導致肥胖。肥胖會使體內糖和脂肪代謝失調,引發各種疾病。據統計,肥胖者冠心病的罹患率是正常人的2~5倍,糖尿病的發生率高出正常人5倍。
對嬰兒而言,產婦大量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必然使奶水中的脂肪含量增多,如果嬰兒胃腸能夠吸收,也易造成肥胖,易患扁平足一類的疾病;若嬰兒消化能力較差,不能充分吸收,就會出現脂肪瀉,長期慢性腹瀉還會造成營養不良。
所以,夏季產後滋補忌過量。
45夏季腎衰患者忌用補藥
慢性腎衰屬本虛標實之證,雖有脾腎氣虛甚或陽虛之證,但根據濕熱之邪貫穿始終的特點,對慢性腎炎的治療應正確辨證施治,在治水補虛時,應審慎使用溫補之法,特別是忌用附子、肉桂一類溫燥之品。
慢性腎衰在濕熱蘊阻、耗氣傷陰的階段,治當補脾益腎,化濕清熱,用生黃芪、黨參、白朮、生地、丹參、知母、黃柏、川斷、寄生等;在正氣虧損、濕熱內盛、
上隔下關的階段,治宜益氣養營,化濕清熱,和胃洩濁,黃連溫膽湯加減,常用生曬參、黃連、半夏、竹茹、土茯苓、生白朮、黑大豆、晚蠶砂等。由於本病的病機
主要是濕熱久羈,致氣陰及營血耗竭,氣損雖可及陽,但陽虛處於從屬地位,氣陰復則陽虛自復。妄投桂、附等剛燥藥物,更傷陰血,誤助濕熱濁邪。可待濕熱之證
基本消失之後,酌情調整健脾補腎、益氣養血的藥物,溫補以溫潤為主,切忌溫燥。
46夏季術後病人清補應堅持的禁忌原則
針對夏季高溫、濕氣重的氣候特點,術後病人在飲食方面,清補應堅持兩個禁忌原則:
第一,甜味飲食忌過多。病人在食用流質食物期間,一般以甜食為主。但是,如果連續攝入甜食,會助濕生痰,郁而化熱。若能適當選用鮮肉或鮮魚熬湯,味鮮而微鹹,既含營養又能增進食慾,有助病人康復。
第二,飲食忌過於精細。病人常以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飲食為主,而忽略了維生素的攝入。機體的修復是需要各種營養的,尤其是粗纖維,對術後臥床的病人來說,粗纖維能增進胃腸活動,保持大便通暢。
夏季常見病防治
47夏季中暑後忌吃油膩和辛辣食物
如果中暑病人過多食用油膩和辛辣食物,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一方面,大量的血液留在腸胃,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應減少,人就會感到睏倦,並引起消化不
良。同時,體內的營養也很難充分吸收。另一方面,夏天陰液不足,辛辣燥熱之物如胡椒、辣椒之類,最好不吃或少吃。所以,夏季中暑後忌吃油膩和辛辣食物。
48夏季兒童發熱的飲食五忌
第一,忌食冷飲。夏季小兒發熱,體溫增高,常有口渴喜冷飲的症狀,特別喜歡吃冰磚、冰淇淋、雪糕、棒冰、冰凍果汁、冰凍汽水等冷飲食品。但是,食用這類冷飲後礙胃,容易使小兒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導致營養不良的病症。
第二,忌食油膩食物。小兒發熱後消化不良,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膩食物,如油炸糕、炸豬排、油煎饅頭、奶油蛋糕、肥膩的豬肉、羊肉、帶油的雞
湯、鴨湯及用油煎油炸的各類食物。在炒蔬菜時也不宜放油太多。油膩食物妨礙小兒的消化,常可引起食慾減退、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第三,忌食過甜食物。過甜食物不僅會引起胃腸濕熱而影響食慾,而且還會引起腹脹導致消化不良,疾病不易痊癒。這類食物包括各種甜飲料、冰淇淋、果汁、水果罐頭、蜂蜜、水果糖、巧克力等。另外,在喝牛奶時應盡量少放糖,以免引起腹脹,影響消化。
第四,忌食助陽及熱性食物。夏季小兒發熱,多為陰虛之體,一方面忌食升陽助火之品,食物宜選擇性味甘寒之物;另一方面忌食豬頭肉、公雞、鯉魚、狗肉、羊肉、龍眼、荔枝、栗子、橘子等,因為這類食物性熱,食用以後可加重發熱。
第五,忌食油炸或刺激性食物。小兒發熱後應限制脂肪和鹽的攝入量,忌食油炸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煩渴和多飲多尿。
49夏季哪些疾病患者忌食冷飲
第一,糖尿病患者。冷飲中一般都含有較多的糖。糖尿病患者如果食用冷飲,可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
第二,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膽囊炎、消化不良患者。這些病人的消化功能較差,食用冷飲後容易刺激胃腸黏膜,往往會加重病情。
第三,齲齒、牙本質過敏患者。這類病人吃冷飲,往往會誘發牙痛。
第四,高血壓、冠心病和動脈硬化患者。這類病人如果大量吃冷飲,會突然刺激胃腸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病情加重,容易誘發腦溢血。
第五,咽喉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患者。這些病人最好不吃冷飲。因為,冷刺激可使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誘發咳嗽,或引起舊病復發。
第六,腎病患者。這種病人不宜食用含有香精、色素、香料等成分的冷飲。因為,這些成分會加重腎小球過濾排毒的負擔,還會使浮腫症狀更加嚴重。
第七,肥胖症患者。冷飲中含糖多,會增加肝糖原,轉化為脂肪,使身體更加肥胖,容易誘發脂肪肝和高脂蛋白血症。
第八,缺鈣患者。冷飲中的香精、香料、檸檬酸可與體內的鈣離子結合,使血液中游離的鈣減少,從而影響兒童骨骼及牙齒的發育。對於老年人來說,則可誘發缺鈣性抽搐、骨折、肌肉疼痛及疲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