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生活保健
63春季宜早晚增衣
「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
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王安石的這首詩是對春季氣候特點的最好寫照。春季為我國氣候中冷暖交替、多變的季節。如今天是春風蕩漾,明天則會
寒氣襲人;白天氣候宜人,早晚卻寒冷異常。所以,從保健養生的角度講,春季的穿衣有其特殊性,宜早晚增衣,中午減衣。衣著的實用性表現為保暖御寒,增減隨
意,美觀得體,鬆緊適宜。
64春季宜選擇哪些衣料
春季氣候忽冷忽熱,從養生保健的角度講,衣料的選擇主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宜選擇具有一定的保暖性而又要柔軟透氣吸汗的衣料。例如:純棉、純絲綢的料子不會引起皮膚瘙癢,最適宜做內衣內褲,對皮膚具有較好的保養作用;全
毛薄花呢、女衣呢是春季套裝的上好選料;生棉細帆布、磨絨斜紋布、燈芯絨等也是上好的春季服裝面料,可以加工製作各類休閒的夾克、襯衫及長褲。
另一方面在色澤上應根據年齡和膚色來進行挑選。例如:紅、橙、黃是暖色,符合春季特有的熱烈、明快、富有生機的生活環境氣氛,適宜青少年春天穿著;綠、藍、紫為冷色,色調清新、素雅、大方,適宜中老年人春天穿著。
65春季宜選擇哪種鞋襪
經過一個漫長的不便活動的冬季,春季到來後,人們的活動量有所增加,如遠足郊遊或舉家外出進行空氣浴、日光浴,以吐故納新。因此,春季鞋襪的選擇也要有所講究。
從春季養生保健的角度講,選擇鞋襪必須遵循「既要保暖防寒,又要透氣防濕,還要穿著舒適」的原則。
春季人的皮膚容易過敏,襪子最好選擇純棉的;郊遊遠足時,鞋子最好選擇寬鬆些的皮革面料的運動鞋;家居宜選擇保暖透氣的皮拖鞋;上班族宜選擇牛皮面料的皮鞋。
66春季保健宜「春捂」
「春捂秋凍」,是我國民間常說的一句話,其意深遠,包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春捂秋凍」,從養生保健的角度講,「捂」要捂得適宜,「凍」要凍得適度才行。否則,「春捂秋凍」太過,對身體是有害的。
春末,氣候已經溫暖,如果仍然穿著很厚,捂得過度,使人動不動就汗流浹背,不但不能使人免受疾病的侵襲,反而會使人體內的體溫調節紊亂,招致一些疾病。秋末,天氣已經很涼,仍然穿著很單薄,凍得使人寒戰,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此外,春季人的陽氣向外開洩,每逢暖風吹拂,感受風邪常會出現熱性症狀,即常說的「熱傷風」。所以,外出著雨淋濕了衣服和頭髮,更應及時換衣擦頭,能喝點薑湯更好,以驅散寒氣,防止感冒。
要使身體能夠適應氣候的變化,減少疾病,春捂秋凍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多進行室外活動,或散步,或做操,或練拳,或參加其
他體育運動,並要持之以恆。秋冬之交及冬春之交,在加強鍛煉的同時,穿衣服要隨氣候的變化適當增減,以感覺秋不過於寒,春不過於熱為宜。
67「春捂」宜捂下身
現代醫學認為,春季人體的下部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很容易遭到風寒侵襲。因而,不能把衣褲鞋襪穿得過於單薄,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減得太多。所以,春捂重捂下身,其科學道理也在於此。
春捂重捂下身,除了注重下身的保暖外,要加強下身的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可採取乾洗腳方法進行鍛煉。其做法是:雙手緊抱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從大腿根向
下按摩直到足踝,再從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同樣方法再按摩另一條腿,重複10~20遍。還可採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腳、暖足、蹬腿等方法來活動下
身。
68春季養生保健宜講究方法
春季的氣候多變,乍暖還寒。從養生保健的角度講,那些身體虛弱的人,特別是老年人,由於臟器老化,機能衰退,適應性差,抵抗力弱,所以宿疾易發或誘發新病。因此要順應時令,重視保健。留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宜講究起居運動。《內經》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養生之道也。」春天陽氣生發,氣候融合,空氣清新。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應早起晚睡,多做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練氣功等,使身體氣血通暢,郁滯疏散,筋骨舒展。
第二,宜講究春捂。由於春季乍暖乍寒,人體血管舒張,汗孔疏鬆,若驟減衣服,極容易使「寒邪入內」,引起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因此,應根據天氣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切不可一下子減得太多。中醫認為「春來不可背寒」,更應注意背部保暖。
第三,宜消除春困。春暖花開,艷陽高照,但有些人卻昏昏欲睡,無精打采,這就是「春困」。春困是人體生理機能暫時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造成的,並不是睡眠
不足,也不是病。為更快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和腦部供血,大大減輕或消除春困。
第四,宜講究養肝護脾,宜甘少酸。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可以使人延年益壽。春季多吃酸性食物會使肝陽偏亢,損傷
脾胃,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在春季多發的原因之一。春季宜多吃些富含優質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新鮮蔬
菜、水果和乾果等,少吃酸性食物,以養陽斂陰,養肝護脾。
69春季養生春困、春愁宜有別
春困與春愁,從表面上看,不僅這兩種情況的發生都與春季的氣候變化有關,而且所出現的症狀也有相似之處:出現情緒抑鬱的表現,前者是睏倦引起的精神症狀,後者是精神障礙所表現出的睏倦。
春困是因為季節交換帶來生理變化的一種反應。寒冷的冬季,人體受到低溫的影響和刺激,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相對減少,汗腺和毛孔也隨之閉合,減少
了熱量的散發,以維持人體正常體溫。進入春季以後,隨著氣溫的升高,體表毛孔、汗腺、血管開始舒張,皮膚血液循環也旺盛起來。這樣一來,供給大腦的血液就
會相對減少。隨著天氣變暖,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耗氧量不斷地加大,大腦的供氧則顯得有些不足。加上暖氣溫的良性刺激,使大腦受到某種抑制。因而,人們會感
到睏倦思睡,總覺得睡不夠。但是,其中也含有一些病理因素,一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現。比如:精神病發作前所出現的抑鬱症狀;肝炎前期的低熱嗜睡表現;糖
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因體虛引起的困乏。有人還發現,高血壓患者在春天嗜睡,哈欠頻頻,很可能是中風的先兆。因此,疾病引起的「春困」,應去醫院檢查。
但是,春愁與春困有所不同。春愁,往往表現為一種精神障礙的症狀。春季氣候多變,總有一段陰雨綿綿的時間,極容易引發「季節性抑鬱症」。其實,這是在人體中有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的松果激素在作怪。
現代醫學證明,松果腺體對陽光極為敏感。當陽光強烈時,松果腺體受到陽光抑制,分泌的松果激素減少,而陰雨天時分泌的松果激素則增多。松果激素具有調節
人體內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領。由於在陰雨天分泌的松果激素較多,從而導致了人體內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濃度相對降低。這兩種物質是促使細胞積極工作的激
素,一旦減少後,細胞就會「偷懶」,變得極不活躍,使人情緒低落。防治季節性抑鬱症的關鍵是:要努力使自己擁有一個好心情,保持開朗豁達的性格和愉快的情
緒,通過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進一步轉化這種不良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