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屬精髓的東西都不是在正兒八經的時間裡學的,往往是老師興致一來,說:「徒弟過來吧,我教你一招。」其實,這一招老師十年前就教過了,早會了,可當時沒點明啊!
說到學習與知識,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如今卻有一副令人心酸的對聯:上聯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生生不息」;下聯是「上一屆,這一屆,下一屆,屆屆失業」;橫批是「願讀服輸」。
學習怎麼了?錯了嗎?
中裡巴人健康私房話:
我覺得,即便真的是這種情況,也應該是社會環境的問題。
當然,有一部分人可能是書獃子,不斷地學習,滿牆書架都是書。可這些書給誰用呢?有沒有從書裡幻化出多彩的智慧呢?往往很多人都是死讀書,感覺考100分就OK了。其實試卷是檢驗的手段,不是您學習的目的。
同樣,中醫講究一個「悟」字,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對這個「悟」字的認識有誤區:覺得必須先有好多知識的堆積才能「悟」。
有些時候,不是堆的知識多,我就能悟出來。悟,跟知識是兩碼事兒。您得有悟的種子,知識才會滋養它。如果您想從知識的物質堆裡找到這個種子,那對不起,種子不在裡面。而沒有種子,您學了多少年都不可能悟到智慧。
這就像練太極。我的太極老師88歲了,他告訴我,他一生中拜了好多武林高手,各種武功全學了。有時候甚至給老師干了三年家務活,老師才教您。可是,真正
屬精髓的東西都不是在正兒八經的時間裡學的,往往是老師興致一來,說:「徒弟過來吧,我教你一招。」其實,這一招老師十年前就教過了,早會了,可當時沒點
明啊!
這就像做魔術,魔術如果最後不亮謎底,您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它是怎麼回事。當然,它一亮謎底,就沒有那麼神奇了。
大道至簡,悟就是那謎底。不揭示謎底,您學了多少知識都不知道怎麼用。但是,您要是有悟的火星,相類似的東西也能看明白。
如果大家非得要比拚學識,頭懸樑、錐刺股什麼的,一天看五本書,到頭來不會用,那也是白忙一場。有些人就只學一篇文章,可從這一篇文章感知到了五本書的
內容,而且去粗取精,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有可能五本書裡面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糟粕,就一句話是這全書的內核,其他內容都是圍繞它展開的。您要學就學那一
句話,這就是「真言一句話,假言半卷書。」
所以我現在看書就是隨便一翻,裡面有一兩句我找到了,剩下的我就可以不看了,因為剩下的都是圍繞著這兩句話展開的。咱們只要把精華吸取了、理解了,變成自己的東西了,剩下的看不看都無所謂了。
學東西一定要學最根本、最有用的東西。
有好多人問我,為什麼您看了那麼多的書啊?其實,我看的書並不多,我只看那幾本最有用的,並把它背下來。像《金剛經》,我總是隨身攜帶,常看常新,書中的理念已經浸透到骨子裡面去,隨時可以活學活用。
所以說,書本固然重要,可以給我們搭建一座橋樑,但是真正有用的東西,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
我們的心智是不能與社會分開的。然而,社會總是想要控制、鑄造年輕人的想法。從一出生開始,家長、老師甚至保姆都會告訴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回想
一下,年幼時,您的心靈是怎樣的?容易感覺、好奇多問、願意探索⋯⋯可是後來,您卻不知不覺中走進了一座「監獄」。您可能盡最大的能力在爭取想得到的,而
那些看似精彩的追求,僅僅是牢獄中的「革命」,因為您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對知識發自真心的體悟。
從我的體會來說,通常是經過實證之後,覺得有用的東西再去看書,找到實證了,我就去廣泛推薦。如果我把這個程序反過來,先跟著書上找,我就被牽著鼻子走了,總是照貓畫虎,落入書套子裡面去,「鋃鐺入獄」。
古人常會告訴您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如果我們只看字面上的意思,也只能理解表面的東西,領悟不到古人的深意,就只好退而求禁忌。
我認為,越是禁忌的東西,可能往往越是有明顯的效果。就像有過敏症狀的人被大夫要求不吃發物,可是一些過敏的病人反而適合吃發物。因為只有發出來,這個
氣才能活起來,才能到達表面。然後,咱們再用刮痧啊,或者別的方法給它刮出來。但是,您如果沒有後面的那些處理,這些方法就是行不通的。禁忌的東西往往是
特效的東西,要看您怎麼去用它了。因為不好把握,所以才要禁忌。
有些知識是理論上講得通,卻不見得能用上,不能用上的東西就是沒用,沒用的東西就不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