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健康私房話:揭秘養生大師的健康真諦 作者:中里巴人

健康私房話:揭秘養生大師的健康真諦 作者:中里巴人

前言:求醫不如求己的秘密

[日期:2016-05-22] 來源:  作者:中里巴人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求醫不如求己的秘密
  
  記得是2007年9月的一個上午,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我第一次見 到《求醫不如求己》的作者中裡巴人。當時《求醫不如求己》還沒有熱賣,但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包括我在內。雖然我只是粗略地看過,亦覺耐人尋味,尤其 喜歡書中溫情脈脈的語言,也對書中一些與眾不同的角度和理念非常感興趣。我隱約感覺到,這本貌似平常的書極有可能回應了國人對健康的迫切需求,甚至會引發 一股國人善待生命、認識自然、重溫傳統文化的時尚潮流。
  
  接下來的事情很快驗證了我的感覺。當然,這是後來的事情了。
  
  和中裡巴人的這次見面印象難忘。宴席上,中裡巴人一頭濃密的黑髮,面色紅潤,神情恬淡,言語溫和,甚至有幾分靦腆或木訥,卻有著孩童一樣的膚質和目光。與中裡巴人同坐,堪謂如沐春風。我驚詫於他這樣的氣質,在這個喧囂的世俗生活當中,他如何獲得這種定力與自在狀態?
  
  那次見面以後,我很快和中裡巴人做了一篇題為「像中裡巴人那樣生活」的對話,刊登在2007年《中華中醫名流》秋季號。
  
   記得在對話的過程中,社裡幾位年輕編輯很興奮,每天都在談論書裡的內容,興致盎然:「他寫了一本最不像中醫書籍的中醫書。如果你看過《求醫不如求己》, 你覺得最吸引你的是什麼?是中醫最為神秘的經絡學說,是耳目一新的自愈理念,還是簡單易學的養生方法?也許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最喜歡的是書中溫情脈脈的語 言。這種語言本身已經是獲取健康的妙方,所以很多人將這本書隨身攜帶,所以這本書有了一個可愛的外號——『粉寶書』。不管你有沒有看過《求醫不如求己》, 你肯定無法拒絕像中裡巴人這樣的人,無法拒絕他溫文爾雅的品行、從容淡定的神態和源自靈魂的清澈與純美。」
  
  這段話在今天聽來亦不 過時,反倒更加恰如其分。在接下來兩年多的時間裡,《求醫不如求己》得到了千萬讀者的熱心推崇。我經常在某些場所看到有人在練習金雞獨立,或者談論如何推 腹、敲帶脈。《求醫不如求己》就這樣引發了一個養生文化現象,並正在持續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但是我發現一點:與其說大家關注 《求醫不如求己》,不如說關注其提供的諸多實用方法。這時候,新的問題出現在我的面前:一個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把《求醫不如求己》當做治病救 人的工具書,這與生病了把身體交給專家能有多大區別?另一個是,中裡巴人為什麼給出這樣的方法?這個人、這本書究竟要帶給我們什麼?僅僅是養生保健或預防 疾病的一種手段嗎?還有一部分人對「中裡巴人現象」心存疑慮,認為他把中醫經絡講得過於膚淺甚至庸俗了。我卻覺得,他的著眼點從來沒有局限在醫學的範疇 裡。
  
  每一份生命都是唯一的,但這唯一的生命卻又與自然界發生著萬千種聯繫,所以感覺心靈、詮釋身體時同樣會有萬千種思維與角度。這種感覺與詮釋又必須是「惟心」的,必須從心靈出發,從「心的角度」才能得到全新的領悟和洞察。那麼,如何像中裡巴人那樣去「用心」生活呢?
  
   中裡巴人的可貴之處,不僅僅是他在書裡向大家提供了一些保健養生的實用方法,不只是停留在「術」的方法論層面,而是指向生命存在的最高本體,指向 「道」。而如何破解和領悟這種「道」,僅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養生技術層面上是不夠的,這無疑需要一種智慧。於是,我萌發了深度解析《求醫不如 求己》的動意,與讀者一起去解析、去探求尊重生命所需的智慧。
  
  和中裡巴人溝通後,我們達成共識。2008年的一個深秋,我們相約進山。
  
   在山裡相聚暢談,可謂酣暢淋漓,再一次印證了我對中裡巴人的感悟。中裡巴人關注的是更為深入的心性。這是什麼呢?獨處時,他安靜得猶如處子,聆聽著自然 世界的迴響;生活中,他毫不掩飾自己的童心,保持著與天地、自然之間最純粹的應答;塵世中,他善於發現自己的色彩,樂於為他人錦上添花⋯⋯而這一切只有一 個答案:他隨時都在用「心」生活著。
  
  相比而言,我們多數人的身與心是分離的,我們的理想與現實往往是分離的。
  
   很多人提倡「順其自然」的生活,而事實上,這種依靠本能反應來生活的態度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喚醒身體深處與心靈深處的智慧。所以,這就得在日常生活中悉 心體會與觀察,去感悟,因為那些流淌在我們生活細枝末節中的禪心禪意就是智慧,也是中裡巴人在《求醫不如求己》裡傳遞的智慧所在。又陸續長談了幾次,沉澱 了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對文本進行加工、整理,初稿延續了我以往的長篇訪談風格,但最終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成為目前的這個版本。
  
  我和編緝人員在這部書稿中達成了共識,一方面我們倡導大家像中裡巴人那樣貼近心靈而非物質世界,在細枝末節中感受生命的質感,哪怕感受的是疾病,因為疾病也是生命的一種歌唱;另一方面,生命需要體會,更需要智慧來養護,而這部書的意義就在於教會您如何獲得這種智慧。
  
   最後,我們還要提倡一種道德化的生活。道者,天之道也,是宇宙萬物有發生、運化的總規律;德者,人之道也,也是人事興亡替易的道理。道與德不符,天人不 能相應;德與道相悖,生活就會走向荒謬,身體也自會有報應。希望讀者能夠從心智的層面去理解中裡巴人,感受《求醫不如求己》的智慧,也是每一個體生命應該 擁有的智慧。聽其言,感其意;閱其書,悟其行;從而體驗生命中曲徑通幽之妙趣。
  
  認識生命,詮釋生命,不僅僅是科學家或現代醫學的任務,更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與生俱來的責任。
  
  但願人隨天意。
  
  田原
  
  2009年11月20日於北京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求醫不如求己的秘密 第2頁:第一部份:凡事想得通,有病好得快
第3頁:第一部份:經絡本來就是通的,只是有時候在打盹兒 第4頁:第一部份:找穴妙在「陰差陽錯」
第5頁:第一部份:一覺睡到自然醒,全靠安眠穴(1)(圖) 第6頁:第一部份:一覺睡到自然醒,全靠安眠穴(2)(圖)
第7頁:第一部份:一覺睡到自然醒,全靠安眠穴(3)(圖) 第8頁:第一部份:人體上有哪些黃金穴(1)(圖)
第9頁:第一部份:人體上有哪些黃金穴(2)(圖) 第10頁:第一部份:人體上有哪些黃金穴(3)(圖)
第11頁:第一部份:為什麼很多人得了病不容易治好 第12頁:第一部份:愛和別人比較就愛生病
第13頁:第一部份:不要去替代別人,也別讓別人替代 第14頁:第一部份:如何消除「強迫症」
第15頁:第一部份:身心放鬆,青春重來 第16頁:第一部份: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不會生病
第17頁:第一部份:寬容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第18頁:第一部份:怎麼給孩子一輩子的自信
第19頁:第一部份:父母化解孩子孤獨問題的有效方法——揉地筋 第20頁:第一部份:己所欲也,也勿施於人
第21頁:第一部份: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第22頁:第一部份:每天堅持推腹法,孩子磨牙治好了
第23頁:第一部份:禁忌的東西可能有特效 第24頁:第二部份:醋泡生薑讓男人「陽氣十足
第25頁:第二部份:有一種食物相當於推腹法 第26頁:第二部份:什麼方法能讓您不忌口還減肥
第27頁:第二部份:來例假時,身體出現很多症狀怎麼辦(1)(圖) 第28頁:第二部份:來例假時,身體出現很多症狀怎麼辦(2)(圖)
第29頁:第二部份:來例假時,身體出現很多症狀怎麼辦(3)(圖) 第30頁:第二部份:來例假時,身體出現很多症狀怎麼辦(4)(圖)
第31頁:第二部份:來例假時,身體出現很多症狀怎麼辦(5)(圖) 第32頁:第二部份:來例假時,身體出現很多症狀怎麼辦(6)(圖)
第33頁:第二部份:來例假時,身體出現很多症狀怎麼辦(7)(圖) 第34頁:第二部份:吃二鍋頭西瓜——百試百靈的消暑好辦法
第35頁:第二部份:學習養生,不能刻舟求劍 第36頁:第二部份:中醫、西醫都可以為您利用
第37頁:第二部份:治病並非全要靠藥 第38頁:第二部份:付出真心就別要求回報
第39頁:第二部份:入世出世,保持本心 第40頁:第二部份:靜坐冥想,快樂無以言說
第41頁:第二部份:養生可以很浪漫 第42頁:第二部份:心靈的感悟才是最好的導引術
第43頁:第二部份:獨樂不如眾樂 第44頁:第二部份:我命由我不由天
第45頁:第二部份:能救我們的惟有自己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