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整個戰鬥過程並沒有停止。有先天體質的原因,也有抽煙、高血壓或缺乏運動等其他因素令身體持續發炎,變成慢性炎症。如果發炎反覆發作,身體就會上癮,就像頑皮的小孩無法停止抓傷疤一樣,最終引發各種潛伏的疾病。
◆減輕發炎療法可以防老
人體胃壁寄生著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慢性胃炎,還可引發消化道潰瘍、胃癌等疾病。女人的子宮頸長期遭受乳突狀病毒感染,將會患上宮頸癌。鼻腔內長期感染
EB病毒,將會導致鼻咽癌的發生。肝臟長期遭受B型、C型肝炎病毒的侵犯,將會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發生。如何將這些潛伏在體內的病原體徹底消滅,或將引發過
敏反應的元兇徹底隔離,是預防醫學正本清源的首要任務。
慢性發炎會讓堆積在冠狀動脈的膽固醇沉澱物變得不穩定,增加患心臟病和腦中風的幾率。它還會破壞老年癡呆症患者的腦部神經元細胞,促進異常細胞增生,使它們轉變成癌細胞。
換句話說,慢性發炎是引發老年人可怕疾病的根源。這種觀念十分有趣,因為它讓我可以用更新、更簡單的方法躲避疾病。也許,我們不必使用不同的療法治療心
臟病、老年癡呆症和大腸癌,未來的減輕發炎的療法就可以同時預防這三種疾病。慢性發炎論令科學家著迷不已,就該觀點來看,人類的身體可能成為進化成功的受
害者,因為人類具有擊退微生物入侵的能力,所以才能進化成為高級物種。
由於21世紀的人類活得比較長久,所以我們更難控制發炎反應。更糟的是,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極差,大量攝入高糖飲料、高飽和性脂肪酸的食物,卻惰於運動,這些不良習慣都讓身體更易發炎。科學家嘗試利用普通消炎藥物治療發炎,他們發現的結果是令人鼓舞的。
最早的消炎藥物是阿司匹林,數百萬人用它來預防心臟病發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它也可以減輕關節、腸道和腦部的發炎反應,可以對抗關節炎、大腸癌和老年
癡呆症。該觀點改變了一些科學家進行醫學研究的方式。全世界的心臟病專家、風濕病專家、腫瘤學專家、過敏症專家和神經科專家積極地交流,發現他們的關注點
是相同的。
預防老化從心臟開始
美國紐約有位25歲年輕人突然倒地,搶救無效後死亡,醫生立即解剖他的屍體,發現這位年輕人患有心肌梗死症。但其冠狀動脈光滑,無狹窄病變,故專家論證後認為年輕人死於血管痙攣,首次證明冠狀動脈痙攣會導致心肌梗死,由此可見心肌梗死已不是五六十歲中老人特有的疾病。
隨社會的進步,工商業越來越發達,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提早。冠狀動脈的血管較粗厚,時間久了會硬化。其他如眼底、腦、腎、腸等動脈也會硬化,而冠狀動脈硬化是最普遍,對生命的威脅也最大。
許多年輕人常常問我,胸口處常有憋悶、緊縮的感覺,是否患了狹心症。此類症狀大多為心理病,多為焦慮引起的。狹心症發作時,病人感覺心臟處緊縮,有壓迫
或悶痛感且呼吸困難,持續1~3分鐘後即停止,很少超過5分鐘,該病多半在爬山、爬樓梯、拿重物、跑步、生氣、憤怒時發作。時間一長,冠狀動脈完全阻塞,
就會變成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症狀為胸部壓迫、悶痛感,時間持續超過15分鐘甚至1~2小時,患者臉色蒼白、流冷汗、暈厥,甚至有生命危險。
心肌梗死的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血管阻塞,血液無法供應心肌氧氣,導致心肌壞死;另一原因為血管痙攣,無氧氣供給,即「冠狀動脈痙攣」,堵塞與痙攣有同時發生的可能。
心臟的動態猶如皮球的收縮與舒張一般,均富有彈性,50歲以後,人的許多器官開始退化。如同房屋住久後,類似水管生銹,門檻不能關閉,牆壁粉刷脫落等問題就接踵而來。我們該如何保護心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