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夏朝時,古人通過對世間萬物的觀察,將它們分為「陰陽」兩類,建立起一
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這就是「陰陽說」的雛形。到戰國時,《呂氏春秋》將其進一步具體化,使「陰陽說」成為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它所提出的
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和現在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
如今一提到「陰陽」,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易經》。從表面上看,《易經》
是一部講「占卜」的經典,其實它所蘊含的哲理是中國整個陰陽文化的基礎。比如這個簡單的「易」字就是由一個「日」和一個「月」組成的。《易經》中說「天地
氤氳,萬物化醇」,意思指天地初開之時是一片氤氳元氣,之後才逐漸劃分為陰陽,形成了這個世界。
那麼什麼是陰陽呢?古人解釋說,
凡是向著陽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溫熱的都屬於「陽」。與之相反,凡是背著陽光的、內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涼的就稱為「陰」。比如天和地,即
天為陽,地為陰;晝和夜,即晝為陽,夜為陰;還有外為陽,內為陰;出為陽,入為陰;熱為陽,寒為陰等。陰和陽相互對立,但又相互統一,只有這種統一才能生
成萬物,成為一切事物的始終。
就我們的身體而言,同樣是分為陰和陽兩個部分,比如上身為陽,下身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
為陽,腹部為陰;四肢的外側為陽,內側為陰。《素問·寶命全角論》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五臟六腑也有陰陽之分,大腸、小腸、膀胱、膽、胃和三焦
為陽,心、脾、腎、肝、肺為陰。再具體一點,每一個臟腑也可以分為陰陽兩部分,比如心臟可以分為心陽和心陰,腎臟可以分為腎陽和腎陰。由此可見,人體既有
陰陽的對立統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同時它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陰和陽的關係既有對立也有協調和統一。具體而言,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
陰陽對立即雙方處在相反的屬相,比如天與地,晝與夜,寒與熱等,它們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
陰陽互根即對立的雙方又同時存在著互相依存和互相利用的關係。正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所記載:「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和陽都必
須以另一方來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便沒有陽,沒有陽,陰也就不會存在。當雙方失去了互為依存的關係,也就不能再生化和滋生。天地法則的維繫,依靠的
就是陰陽的互利、互化作用。陰陽互根使萬物生生不息、循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