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與<易經>裡的養生之道》:台灣人的養生之道 作者:黃中平

《<黃帝內經>與<易經>裡的養生之道》:台灣人的養生之道 作者:黃中平

第三部份:夏長(2)

[日期:2016-05-22] 來源:  作者:黃中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暑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此時正是「中伏」前後,氣溫最高,農作物的生長也最快。由於高溫的影響,這時人們最容易出現中暑、疰夏等症狀。
  
  中醫上常講「冬病夏治」,所以對於肺氣腫、支氣管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每逢冬季就會發作的慢性疾病,可以在此時重點治療,細心調養。
  
  俗話說:「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到什麼季節吃什麼菜。」夏季氣候炎熱,是萬物蓬勃生長的季節,夏季的飲食也就要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加強對陽氣的保護。具體而言,夏季的飲食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原則一:健脾胃、忌寒濕
  
   《姬身集》中記載:「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意思就是說夏季可以適當地吃一些冷飲,這樣既能降 溫解暑,也能促進消化。但是,過量食用會使胃腸道的負擔加重,導致腹痛、腹瀉等。所以,夏季的飲食應要清淡、溫熱,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
  
  按照中醫養生學的理論,過濕還會對脾造成損害。為了恢復脾的功能,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平時應多吃一些利水滲濕的食物,將體內多餘的積水排出,在這方面,芹菜、香瓜和西瓜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在炎熱的夏季也可以適當地吃一些辛辣的食物,這樣既可以提高食慾,幫助消化,又能促進排汗,增加身體的涼爽舒適感。
  
  原則二:實時補充身體的營養
  
  夏季由於出汗過多,會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營養素的消耗。比如蛋白質在高溫下會被加速分解,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因此,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維生素可以提高人體的耐熱能力,也能保持體力,適當地增加攝取量也是必需的。
  
  當身體大量出汗時,還會使體內的鈉和鉀流失過量,導致水、鹽代謝和酸鹼平衡紊亂,降低耐熱能力,使人體更容易出現中暑的情況。所以,在平時的飲食中應注意增加對這些營養素的攝取。
  
  原則三:調養心神最重要
  
   《養生論》中記載:「夏日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思是說夏季更要保持心胸開闊、神清氣和,不能因 為日常的瑣事而徒增煩惱,煩躁不安。夏季高溫悶熱,空氣的濕度也增大,很容易使人「情緒中暑」,出現某些過於激動的行為,給心臟帶來極大的壓力。再加上身 體功能的緊張運行,更提高了發生中暑、休克,甚至是心肌梗塞的幾率。所以,情緒的平和穩定便變得非常重要。在飲食上也可以多吃玉米、馬鈴薯和麵粉等碳水化 合物,幫激動的情緒降降溫,同時提高心臟功能。
  
  《素問·臧氣法時論》中說:「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夏季多吃一點食用醋和西紅柿等酸性食物,不僅可以斂汗、健胃消食,還具有殺菌的作用。苦瓜、苦菜等苦味的食物能夠退熱消炎、舒張血管和加快血液循環,適當的食用是夏季調養心神的最佳選擇。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用作者簡介 第2頁:編輯推薦
第3頁:前言 第4頁:第一部份:人體健康的標準
第5頁:第一部份:人體的陰陽平衡(1) 第6頁:第一部份:人體的陰陽平衡(2)
第7頁:第一部份: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1) 第8頁:第一部份: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2)
第9頁:第一部份:人體為什麼會陰陽失衡 第10頁:第一部份:陰陽失衡,百病始生
第11頁:第一部份:以飲食平衡人體 第12頁:第二部份:人體的五行
第13頁:第二部份:肺屬金肺的功能 第14頁:第二部份:肝屬木肝的功能
第15頁:第二部份:腎屬水腎的功能 第16頁:第二部份:心屬火心的功能
第17頁:第二部份:脾屬土脾的功能 第18頁:第三部份:春生(1)
第19頁:第三部份:春生(2) 第20頁:第三部份:春生(3)
第21頁:第三部份:春生(4) 第22頁:第三部份:春生(5)
第23頁:第三部份:春生(6) 第24頁:第三部份:春生(7)
第25頁:第三部份:春生(8) 第26頁:第三部份:春生(9)
第27頁:第三部份:春生(10) 第28頁:第三部份:春生(11)
第29頁:第三部份:春生(12) 第30頁:第三部份:春生(13)
第31頁:第三部份:春生(14) 第32頁:第三部份:夏長(1)
第33頁:第三部份:夏長(2) 第34頁:第三部份:夏長(3)
第35頁:第三部份:夏長(4) 第36頁:第三部份:夏長(5)
第37頁:第三部份:夏長(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