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春季裡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雨量增多,空氣濕度增大,如果不注意,會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各種神經痛正是此時最容易發作,為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不便。
此時養生應需順應時令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飲食宜綜合調養,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進而預防疾病的侵擾。
針對以上六個節氣的氣候特點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我們總結出春季飲食養生原則:
原則一:春季養陽,重在養肝
(1)要掌握好平衡的原則,注意營養均衡,不挑食不偏食。應盡量多食用新鮮蔬果和一些高維生素、高礦物質、低脂肪的食物,減少辛辣、油炸、煎烤食品。
(2)春季養陽宜選擇辛甘發散之物,不宜食酸收之味。應盡量多食用一些像蔥、香菜、花生、大棗、豆豉等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食物。
(3)順應春升之氣,宜多食溫補陽氣的食物。早春時宜多食韭菜、蔥、姜、蒜、洋蔥、芥菜、香菜等性溫味辛的食物,有利於抑殺細菌;晚春時則應多食菠菜、
薺菜、芹菜、蕎麥、菊花苗、萵筍、蘑菇等清解裡熱、滋養肝臟的食物;水果可食用甘蔗、梨、香蕉等。另外,春季易上火,可自制清火茶飲,如煮些綠豆湯、菊花
茶、蓮子心茶等。
(4)春季多風乾燥,宜多喝水少飲酒。早春時天氣較為寒冷,肝陽難以開發,少量飲酒具有通經、活血、化淤的作用,進而達到肝臟陽氣生發的目的,但切忌不可貪杯,否則容易傷肝。
原則二:春季宜養脾氣
唐代百歲醫家孫思邈提出的春季食養原則之一:「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春天肝氣旺盛,容易傷及脾臟。根據「食甘健脾」原則,春季宜多食甘味食品,少食酸味食品。
所以,春季應注意盡量少食難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幼兒和老人,味酸、辛辣、冷涼以及肥膩之物應少吃,盡量多食白米、糯米、玉米、蜂蜜等食物。
原則三:營養均衡,防病保健
春季陽氣生發,萬物復甦,各種病菌和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成為疾病的易發期,若能均衡營養,人體體質得以增強,便能達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早春時較為寒冷,人體為了御寒需要消耗一定的熱量來保持體溫,此時的飲食就應以高熱量為主,高蛋白食物就成了首選,如雞蛋、魚類、牛肉、雞肉以及豆製品等應多食。另外,一些乾果類食物如核桃、花生,還有乳製品也應多食。
氣候由寒轉暖後,應適當增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的攝取,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維生素大量存在於新鮮蔬果中,像春季裡常見的山楂、橘子、檸檬、枇杷、櫻桃、柚子等,以及蔬菜中的西紅柿、韭菜、菠菜、胡蘿蔔、紅薯、菜花、小白菜等,都應多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