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人體的五行
在古人的觀念裡,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
物,都是由這些物質的運動變化構成的。正如《河洛原理》中記載:「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隨含萬物。」五行學說就是在「陰陽說」的基
礎上,以五行生剋的規律進一步地解釋人體臟腑的陰陽,說明它們之間所存在的複雜關係。其實不管是自然界中的陰陽和五行,還是人體的陰陽和五行,最注重的是
這種人和大自然的有機統一,即「天人合一」。
五行中的「五」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行」則是運動不息的意思,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這種關係也是推動和維持世間萬物生長、發展和變化的基礎。
《命理探源》中是這樣解釋五行相生的關係:「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地,故火
生土;土生金者,金需隱於石裡,依附著山,浸潤而坐,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
水潤而能出,故水生木也。」至於五行相剋,《白虎通義》中記載:「五行所以相害(相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
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通俗的說法即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體的五臟同樣也可以分為五行,即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按照五行相生的邏輯,肝藏血可以濟心,這就是木生火;心的陽熱可以溫暖脾
氣,是火生土;脾透過運化功能產生的精微可以滋養肺部,是土生金;肺氣的下行有助於腎水,是金生水;腎精又可以補肝,為水生木。
同樣的,按照五行相剋的邏輯,肝的條達作用能夠疏洩脾的壅郁,為木克土;脾的運化功能能夠防止腎水的氾濫,是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作用能夠制止心火太過旺盛,是水克火;心的陽熱則能對肺的清肅具有制約作用,是火克金;肺的清肅又能抑制肝陽的上亢,這就是金克木。
人體的五臟六腑不僅在生理上是相互關聯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某個內臟的病變往往會轉移到其他的內臟上。比如肝病會轉移到脾,脾虛又會對肝產生影響。肝臟的病變還會影響到心臟、肺和腎,同樣,其他內臟的病變也是如此,在病理上它們都具有相互影響的關係。
《靈樞·本髒》中記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內臟的病變還會透過我們的外表反映出來,器官的異常會引起皮膚色澤、形態、聲音和脈象等方面的異常,為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總體而言,五行有相生,才不會使某一種氣的運動出現不足,五行有相剋,才能避免某一種氣的運動太過。正是五行這種相生相剋的關係,才能維持我們身體的平衡、穩定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