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以飲食平衡人體
《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人的一生
都處在陰陽的不斷消長和轉化之中,生命儲備是維持陰陽平衡的基礎,而飲食又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透過飲食來調節體內陰陽的平衡,是養生的關鍵。中國人的飲食
講究藥食同源,充滿了養生的智慧,所謂「藥食相配,食借其力,藥助食威」,指的就是不同藥理的食物有著不同的特性和作用,只有合宜的飲食搭配才能達到養生
的效果。
在飲食養生上,中醫講究葷素搭配、飲食有節、五味調和、烹調有方和四時宜忌等原則。飲食要注重對五臟六腑的滋養,所謂
「民以食為天,人以食為養」,如果人體喪失了飲食的功能,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從四
季的屬性上來看,春夏屬陽,秋冬屬陰,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四季不同的氣候來選擇不同的食物。在人體上,每個器官的屬性各不相同,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
在食物的選擇上也是大有區別。
人體陰陽的失衡常常表現為陽虛和陰虛兩種症狀,根據其屬性的不同在飲食的調理上也是大不相同:
陽虛是體內的陽氣不足所引起的,它通常又分為脾陽虛和腎陽虛。其症狀一般是手足發涼、畏寒肢冷、體溫偏低、腰背怕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陽痿、舌淡苔
白和脈沉遲無力等。陽虛的人應該食用溫熱的食物,最適合熱量高而又富含營養的食品,生冷之物對陽虛者來說是大忌。比較適合陽虛者食用的食物有羊肉、姜、胡
椒、肉桂、茴香、冬蟲夏草、人參、鹿肉、羊骨、牛鞭、海蝦、淡菜、韭菜、大蔥、丁香、豆蔻等。
陰虛是由於體內津液精血減少,或者
久病陰傷、房事不節、情志內傷等引起。其症狀一般表現為形容憔悴、身體羸瘦、咽痛咽干、口乾喉燥、大便乾燥、小便短赤、骨蒸盜汗、嗆咳、消渴、舌紅少苔或
無苔、脈細數等。陰虛的人應該食用清補的食物,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蔬菜瓜果可以食用,但辛辣刺激和溫熱香燥的食品一定要忌食。適合陰虛者食用的食物有小
麥、糯米、黑芝麻、綠豆、黑木耳、銀耳、豬肉、烏鱧、牡蠣、蛤蜊、烏賊、梨等。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主要有五大類,即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只有使各類營養素攝取均衡,才更有利於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如果營養攝取失調,會導致體內陰陽關係紊亂,引起各種病理反應。具體而言,要做到飲食均衡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氨基酸平衡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主要包括八種,即離氨酸、色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白氨酸、異白氨酸、羥丁氨酸及甲硫氨酸。當其中的任何一種氨基酸缺乏時,就會造成體內氨基酸的失衡,也會影響人體對其他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
八種必需氨基酸是我們的身體不能夠自行合成的,必須經由攝取蛋白質食物來獲取,而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又取決於其中氨基酸的數量和比例。只有它們的比例越接近,才能創造出更高的營養價值。當它們能夠被人體徹底吸收時,就代表氨基酸處於完全平衡的狀態。
2.保持熱量平衡
能夠為人體提供熱量的物質主要為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因此它們又被稱為熱量營養素。當人體對三者的攝取量適當時,它們才能在體內發揮出各自的功效,對身體功能具有促進和保護的作用。反之,如果三者的攝取失衡,就會對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
醫學研究認為,人體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攝取量最恰當的比例是6.5:1:0.7,當它們被人體完全吸收後,碳水化合物可以為身體提供60%~70%的熱量,蛋白質可以提供10%~15%,脂肪可以提供20%~25%,此時體內的熱量即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但是,如果其中一種的攝取量過高,造成了比例的失調,就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比如當碳水化合物過量時,會使消化系統和腎臟的負擔加重,阻礙人
體對其他營養素的攝取,還會造成體重的增加;當脂肪的攝取過量時,會導致高血脂、肥胖和心臟病等病症的發生;當蛋白質的攝取過量時,則會對蛋白質功能造成
不利影響,使體內的氮處於失衡的狀態。
此外,三者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影響。比如當體內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缺乏時,會削弱對蛋白質的保護作用。因此,在飲食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營養素的均衡攝取。
3.保持各種營養素攝取均衡
在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之間,往往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並且人體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對營養素的需求也不一樣。一般來說,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攝取應該和標準供給誤差不超過10%,在這種狀態下即被視為營養均衡。
飲食是生命儲備的基礎,只有保持飲食的均衡才能為我們帶來健康的身體,進一步維持體內陰陽的平衡,最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