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陰陽失衡,百病始生
《易傳·系辭》中記載:「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陰陽交合,
物之始,陰陽分離,物之終。合則生,離則死」。《素問》中也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陰陽平衡一方面是健康的根本,但
陰陽的失衡也是疾病的誘因,一旦人體的陰陽出現失衡,就會引發相對的病理反應。
陰陽的失衡包括臟腑、氣血、經絡和營養等的失調,
以及上下升降、表裡出入等氣機運動的失常,它是各種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內在依據。在病理上,陰陽失衡主要的表現有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
轉化以及陰陽亡失等,其中陰陽盛衰是最基本的病理反應,它又分為寒熱兩種症狀。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記載:「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的盛衰指的就是其中一方的偏盛或者偏衰,具體來說,它又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陰勝則寒
陰勝是由於體內的陰氣過於亢盛而產生的病理變化,它多是由於感染風寒陰邪,或者食用了過冷的食物,寒濕中阻,陽不制陰而導致的陰寒內盛。
陰的特點是寒、濕、靜。因此,陰氣偏盛產生的病變多表現為肢體寒冷、口淡不渴、脈遲、苔白等。同時,由於陰氣過盛,相對的陽氣就會出現偏衰,以致於引發腹痛、惡寒和溲清便溏等症狀。
2.陽勝則熱
陽勝是由於體內的陽氣偏盛而產生的病理變化,陽主熱,陽氣的偏盛會引起身體功能的亢奮和代謝的亢進,增強身體的反應。
陽的特點是熱、燥和動。所以,陽氣偏盛所導致的病變多表現為煩躁、發熱、舌紅苔黃、脈數、口渴、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
3.陰虛則熱
陰虛指的是體內的陰液不足,它多是由陽邪傷陰、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者久病耗陰所引起。其症狀主要表現為面紅升火、五心煩熱、骨蒸潮熱、咽干口燥、舌紅少苔、消瘦、盜汗、脈細數無力等。
4.陽虛則寒
陽虛指的是體內的陽氣不足,它多是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過勞、久病失養、飲食不當、過度受寒、藥物過量等所引起。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舌淡、面色白、脈遲、小便清長、下痢清谷、喜靜蜷臥等。
由此可見,陰陽的失衡是導致病變的根本原因,無論病理的變化再複雜,也都是由於陰陽的失調所致。所以,加強對陰陽兩氣的維護就是我們養生和保健的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