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與<易經>裡的養生之道》:台灣人的養生之道 作者:黃中平

《<黃帝內經>與<易經>裡的養生之道》:台灣人的養生之道 作者:黃中平

第一部份:陰陽失衡,百病始生

[日期:2016-05-22] 來源:  作者:黃中平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節陰陽失衡,百病始生
  
  《易傳·系辭》中記載:「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陰陽交合, 物之始,陰陽分離,物之終。合則生,離則死」。《素問》中也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陰陽平衡一方面是健康的根本,但 陰陽的失衡也是疾病的誘因,一旦人體的陰陽出現失衡,就會引發相對的病理反應。
  
  陰陽的失衡包括臟腑、氣血、經絡和營養等的失調, 以及上下升降、表裡出入等氣機運動的失常,它是各種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內在依據。在病理上,陰陽失衡主要的表現有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 轉化以及陰陽亡失等,其中陰陽盛衰是最基本的病理反應,它又分為寒熱兩種症狀。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記載:「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的盛衰指的就是其中一方的偏盛或者偏衰,具體來說,它又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陰勝則寒
  
  陰勝是由於體內的陰氣過於亢盛而產生的病理變化,它多是由於感染風寒陰邪,或者食用了過冷的食物,寒濕中阻,陽不制陰而導致的陰寒內盛。
  
  陰的特點是寒、濕、靜。因此,陰氣偏盛產生的病變多表現為肢體寒冷、口淡不渴、脈遲、苔白等。同時,由於陰氣過盛,相對的陽氣就會出現偏衰,以致於引發腹痛、惡寒和溲清便溏等症狀。
  
  2.陽勝則熱
  
  陽勝是由於體內的陽氣偏盛而產生的病理變化,陽主熱,陽氣的偏盛會引起身體功能的亢奮和代謝的亢進,增強身體的反應。
  
  陽的特點是熱、燥和動。所以,陽氣偏盛所導致的病變多表現為煩躁、發熱、舌紅苔黃、脈數、口渴、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
  
  3.陰虛則熱
  
  陰虛指的是體內的陰液不足,它多是由陽邪傷陰、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者久病耗陰所引起。其症狀主要表現為面紅升火、五心煩熱、骨蒸潮熱、咽干口燥、舌紅少苔、消瘦、盜汗、脈細數無力等。
  
  4.陽虛則寒
  
  陽虛指的是體內的陽氣不足,它多是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過勞、久病失養、飲食不當、過度受寒、藥物過量等所引起。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舌淡、面色白、脈遲、小便清長、下痢清谷、喜靜蜷臥等。
  
  由此可見,陰陽的失衡是導致病變的根本原因,無論病理的變化再複雜,也都是由於陰陽的失調所致。所以,加強對陰陽兩氣的維護就是我們養生和保健的最大課題。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用作者簡介 第2頁:編輯推薦
第3頁:前言 第4頁:第一部份:人體健康的標準
第5頁:第一部份:人體的陰陽平衡(1) 第6頁:第一部份:人體的陰陽平衡(2)
第7頁:第一部份: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1) 第8頁:第一部份: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2)
第9頁:第一部份:人體為什麼會陰陽失衡 第10頁:第一部份:陰陽失衡,百病始生
第11頁:第一部份:以飲食平衡人體 第12頁:第二部份:人體的五行
第13頁:第二部份:肺屬金肺的功能 第14頁:第二部份:肝屬木肝的功能
第15頁:第二部份:腎屬水腎的功能 第16頁:第二部份:心屬火心的功能
第17頁:第二部份:脾屬土脾的功能 第18頁:第三部份:春生(1)
第19頁:第三部份:春生(2) 第20頁:第三部份:春生(3)
第21頁:第三部份:春生(4) 第22頁:第三部份:春生(5)
第23頁:第三部份:春生(6) 第24頁:第三部份:春生(7)
第25頁:第三部份:春生(8) 第26頁:第三部份:春生(9)
第27頁:第三部份:春生(10) 第28頁:第三部份:春生(11)
第29頁:第三部份:春生(12) 第30頁:第三部份:春生(13)
第31頁:第三部份:春生(14) 第32頁:第三部份:夏長(1)
第33頁:第三部份:夏長(2) 第34頁:第三部份:夏長(3)
第35頁:第三部份:夏長(4) 第36頁:第三部份:夏長(5)
第37頁:第三部份:夏長(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