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夢是最好的睡眠調味劑
夢是最好的睡眠調味劑。不少人的睡夢中
常常出現千奇百怪的組合,無論是場景,抑或是人物都會突然轉換,人可以飛起來、落下去,有時還會有想跑又跑不動的奇特體驗。睡夢中出現的這些色彩鮮明的影
像以及光怪陸離、甚至荒誕不經的情景,往往把人們帶到一個幾乎擺脫了嚴格的邏輯規律所制約的奇異世界裡,嬉笑怒罵,大大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作為睡眠調味劑的夢境,似乎沒有因果規律,也不受時空限制,然而卻總能牽動做夢者的心弦,且體驗是如此真切,情感是如此強烈。就算是荒誕不經的夢,在夢的當時也並不感到荒誕。那麼,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何會出現一系列荒誕離奇或栩栩如生的夢境呢?
美國芝加哥大學克雷特曼實驗室的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學者則注意到,大多數剛來到睡眠實驗室的新的受試者,在敘述他們夢中的故事經歷時,常常把睡眠實驗室這個新奇的現實環境編入到各自的夢境情節中。很顯然,睡眠條件的改變會在夢境中得到反映。
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從中獲取啟示,並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實驗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改變受試者睡眠時的環境條件,看它會不會在夢中得到相應的反映。整個
實驗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繼之以強光,然後再放音樂,結果在受試者的夢境報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談到光,9%提到音樂,這些數據看來並不能很
好地說明問題。
1966年,P‧毫裡設計了過量法實驗。他要求受試者在臨睡前干6小時的體力活,可是實驗結果表明,這些人在夢中
根本沒有出現體力勞動的內容。毫裡據此提出了「平衡互補」的理論,他認為清醒時的生活與夢境是平衡互補的,比如白天體力活幹得多了,在夢境中當然就不願幹
了。
然而沒過多久,「平衡互補」理論就遇到了麻煩。1968年,生理學家陶伯做了一個用「平衡互補」理論無法解釋的實驗。陶伯要
求受試者連續兩周戴玫瑰色的眼鏡,結果他們在夢境中的景物也全部變成了玫瑰色,這顯然表明清醒時的知覺感受延續到了夢境之中。不過,如果依照「平衡互補」
理論,夢境中的景物應該是彩色或無色才對,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以上許多的實驗結果,使學者們做出了同樣多的、大相逕庭的解釋,但是有一點似乎已經趨於明朗化,即清醒時的環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變,在夢境中就會增加與此有關的新內容。
儘管目前人們關於夢的研究仍存在諸多空間,但夢是睡眠的調味劑卻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讓我們醒後喜笑顏開、回味無窮的美夢也好,還是讓我們醒後仍心有餘悸、汗水連連的噩夢也罷,都有如一場自編、自觀、自演的戲劇,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
輕撩開「夢遊」的面紗
在清人王械的《秋燈叢話》裡,有這樣一個記載:「我的族人某某,經常在睡到半夜時,就從床上起來,開門外出,在村裡繞行,不久又回到房中再睡,但自己卻
不知道。後來他和親友從事航海貿易的工作,大家恐怕他以前的毛病又發作,每當在船上睡覺時,就將他綁在床上,時日一久,某夜鬆懈未綁,他在睡房中又突然爬
起來,打開艙門,走進海中,結果被汪洋吞沒。」
上述記載便是人們通常津津樂道的「夢遊」現象。由於夢遊者通常在顯然屬於睡眼的狀
態中,從床上爬起來,四外遊走或動作,故稱之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實。它雖然可發生任何年齡(只要會走路)的人身上,但以6~12歲的小孩最多見。
據統計,有15%的小孩最少有過一次夢遊的經驗,經常性的夢遊者則約在1%~6%之間,但在長大後通常會自動消失。成人的夢遊症較少,但屬慢性(經常性)
的較多。夢遊的時間因人而異,短的只有幾分鐘,長的則有半小時或40分鐘之久。至於夢遊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一、腦功能發生障礙
二、壓抑情緒爆發
三、與遺傳有關
接下來,我們介紹兩種治療夢遊症的方法,供讀者朋友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