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健康細節 作者:郭增華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健康細節 作者:郭增華

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1)

[日期:2016-05-22] 來源:  作者:郭增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環境污染與人體衰老
  
  導致人衰老的罪魁禍首是環境。據專家說,人體的衰老,年紀因素只佔20%,環境因素占80%。因此,人們在預防傳染病的同時,也要注意預防環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環境致病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物理性。包括噪音、振動、激光、微波、電磁場、放射線、紅外線、紫外線等。如經常在噪音環境中生活,可引起聽力下降、精神不集中、血壓升高等症狀。 噪音會對聽力構成危害,如電動食品攪拌器等能使心臟病、神經性頭痛、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的發作次數增多,並加重病情。強烈的噪音能造成無可挽回的腦、耳損 傷。人經常暴露於放射中,容易引起白血病、白內障等疾病。
  
  二、化學性。包括過量的天然化學物質及環境污染物質。如交通繁忙街道上 的汽車廢氣污染,是導致人患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並影響部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有關資料統計,造成胎兒畸形的各種因素中,先天的遺傳因素占 10%~15%,有10%~20%是由環境因素所致,其他為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的聯合作用,目前已發現具有致畸作用的環境化學污染物有甲基汞、四氯二苯、 五氯酚鈉和有機磷殺菌丹等。
  
  三、生物性。主要是生活污染,包括未經處理的醫院污水、廢物,可直接對水源、土壤造成污染,引起傷 寒、霍亂、肝炎等病的流行。居室中物品雜亂,灰塵飛揚,垃圾長期存放,比放置有序、無垃圾的家庭空氣中的細菌數量高2~5倍,傳染病的發病率可高達 12%~30%。人畜糞便未經消毒處理,被污染的蔬菜和瓜果也較多,如生吃容易引發痢疾等疾病。
  
  可見,對環境致病絕不能掉以輕 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加強自我保護,避開噪音環境,不要在街道上停留太長時間,躲開高壓輸電線路,盡量避免接觸放射線和致畸的化學物質,並搞好居家內衛 生。這些防範措施都是日常在生活中能夠做到的。人們應注意保持周圍環境的衛生、安靜、整潔,這對增強人體健康,延長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噪光污染損害視力
  
  有一種潛藏在我們身邊,不易被發覺的威脅正損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它尤其對人眼的損害最大——噪光污染。噪光污染的後果就是各種眼疾,尤為突出的表現是現代人的近視比率迅速攀升。據統計,我國高中生近視率達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
  
  為此,我國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用於對付近視,然而收效卻甚微,原因就是沒有從改善視覺環境這個根本入手。有關衛生專家認為,形成近視的主要原因不是用眼習慣,而是視覺環境。
  
   有關專家大致將視覺環境中的噪光污染分為三種:一是室外視環境污染,如建築物外牆;二是室內視環境污染,如室內裝修、室內不良的光色環境等;三是局部視 環境污染,如書簿紙張、某些工業產品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城市建設的發展,日常生活中的建築和室內裝修採用鏡面、瓷磚和白粉牆日益增多,近距離讀寫使 用的書簿紙張也越來越光滑,人們幾乎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強光弱色」的「人造視環境」中。
  
  目前,很少有人真正認識到噪光污染的危害 並加以重視。讓我們來看一看科學測定的結果:一般白粉牆的光反射係數為69%~80%,鏡面玻璃的光反射係數為82%~88%,特別光滑的粉牆和潔白的書 簿紙張的光反射係數高達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裝飾物的反射係數高10倍左右,這個數值大大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生理適應範圍,構成了現代新的污染 源。經科學研究表明,噪光污染可對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傷害,抑制視網膜感光細胞功能的發揮,引起視力下降和視疲勞。
  
  視覺環境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生活和影響人的正常學習和工作,每年給人們造成大量損失。為此,關注視覺污染,改善視覺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1) 第2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2)
第3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3) 第4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4)
第5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5) 第6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6)
第7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7) 第8頁:第一部份:飲食與健康(8)
第9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1) 第10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2)
第11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3) 第12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4)
第13頁:第一部份:睡眠與健康(5) 第14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1)
第15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2) 第16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3)
第17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4) 第18頁:第一部份:運動與健康(5)
第19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1) 第20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2)
第21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3) 第22頁:第二部份:保健與健康(4)
第23頁:第二部份:心理與健康(1) 第24頁:第二部份:心理與健康(2)
第25頁:第二部份:心理與健康(3) 第26頁:第二部份:美容與健康(1)
第27頁:第二部份:美容與健康(2) 第28頁:第二部份:美容與健康(3)
第29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1) 第30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2)
第31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3) 第32頁:第二部份:衛生與健康(4)
第33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1) 第34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2)
第35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3) 第36頁:第二部份:兩性與健康(4)
第37頁:第三部份:服飾與健康(1) 第38頁:第三部份:服飾與健康(2)
第39頁:第三部份:服飾與健康(3) 第40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1)
第41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2) 第42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3)
第43頁:第三部份:家電與健康(4) 第44頁:第三部份:用藥與健康(1)
第45頁:第三部份:用藥與健康(2) 第46頁:第三部份:用藥與健康(3)
第47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1) 第48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2)
第49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3) 第50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4)
第51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5) 第52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6)
第53頁:第三部份:疾病與健康(7) 第54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1)
第55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2) 第56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3)
第57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4) 第58頁:第三部份:急救與健康(5)
第59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1) 第60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2)
第61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3) 第62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4)
第63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5) 第64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6)
第65頁:第四部份:環境與健康(7) 第66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1)
第67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2) 第68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3)
第69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4) 第70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5)
第71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6) 第72頁:第四部份:旅遊與健康(7)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