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跪著在床上走一走,這樣可預防膝蓋痛,且一定不要按摩疼痛的關節,否則易增生變形。
兒子同學的媽媽方女士來訪,說讓我給看看一張中藥方,評價一下其療效怎樣。
方女士40歲出頭,患類風濕有好幾年了。因為婆婆是西醫專家,所以一直吃著西藥,據說都是進口藥,但一直沒什麼效果,連早上起來的晨僵問題也沒解決。兩
個月前我在接孩子的時候碰上她,讓她每天晚上睡覺前揉揉10個腳趾關節;據她說只揉了一周,晨僵問題便一直沒犯,所以對我還很信服。中藥方是一個60多
歲、很有名氣的老專家給開的,可是吃了兩周沒看出什麼效果來。現在右臂肘關節已伸不直,西醫說是滑膜炎,進一步發展就會肌肉萎縮。而且膝關節已持續疼痛了
許多天,腕關節也腫脹明顯。
我看了看藥方,不過是些鹿膠、紫河車、仙靈脾、清風籐、全蟲、寄生、牛膝、藏紅花等補腎活血、散風通
絡之藥,乃治療類風濕的通劑,千人一方,難說優劣,便對她說:「此藥吃吃無妨,但難有顯效。」摸她的脈,發覺兩腎脈並不虛弱,心脈也浮大有力,唯脾脈沉
澀,肺脈緩弱無力,脈澀必為血瘀。看其舌,光剝無苔,質紅色暗,乃脾經瘀血之象,通常也是久服西藥、重傷肝脾所致。
她說她心情壞
到極點,快要崩潰了,害怕自己這樣慢慢就會癱瘓。我笑了笑,說:「哪有那麼嚴重?現在你哪裡痛?咱們先治治。」她說這幾天右肘痛得厲害,書包都拿不動。我
按住她的「手三里」,再讓她伸臂,她說按住這個「穴」胳膊就不怎麼痛了。我告訴她,她的大腸經有瘀血阻滯,刮一下痧,馬上就好。於是讓她捋起衣袖,我順著
她大腸經的「臂」往下一直刮到手三里,刮了5分鐘,出痧較多,且在「臂」穴刮出一個大青包。再讓她伸臂,已自如無礙。她說這兩天早晨食指一直在痛,我說食
指也歸大腸經管,所以這下就全好了。然後我再看她的膝蓋痛點,正好壓在脾經上,我就指出脾經從「血海」到「商丘」的循行路線,讓在旁邊早就躍躍欲試的她先
生幫她按摩。有了先生的關愛,療效絕對不同。
果不其然,她先生只為她按摩了3分鐘,她就可以隨意蹲起而不痛了。我對她說,回家一
定要吃山藥薏米粥,把脾胃好好養養,估計一個月就可長出正常舌苔來;另外,每天還要跪著在床上走一走,這樣可預防膝蓋痛,且一定不要按摩疼痛的關節,否則
易增生變形。她臨走時把那藥方一撕,說:「我也不吃這藥了!」我覺得可樂,說:「不吃就不吃,有老公親自按摩,比啥藥都靈。」
採
用健側、患側同時治療,無外乎「平衡」二字。不平衡又如何呢?打個比喻,狼媽媽下了一窩小狼,由於出生先後和發育的原因,有的個大強壯,有的則十分弱小,
在餵奶的時候,總是強的比弱的先搶到奶水。這就造成了強的總能得到營養,而弱的越來越差。健康一側就好比強壯的幼崽,在機體裡總能搶奪到絕大部分氣血,而
弱小的患側就永遠搶不到氣血,永遠沒有滋養,無法恢復。而這個治則解決的就是兩者之間的不平衡,讓它們重新站在同一個起點上,從而使身體的氣血得以重新均
衡分配,當患側解決了氣血滋養的問題,康復也就指日可待了。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通常沒有死亡的危險,卻使很多人只能癱瘓在床,與輪
椅為伴,生活無法自理。西醫對於偏癱後遺症基本上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除借助中醫的針灸、按摩以及一些理療手段外,讓患者盡早地進行康復訓練成了西醫的必
修課。我在國外的一家康復醫院目睹了這種康復訓練,病人非常痛苦,是醫生和患者之間強行的對抗性治療:用特定的器械將患側屈曲萎縮的肢體固定,然後強行拉
直,以患者耐受度為限,真是像上刑一樣,患者在心理和身體上都非常牴觸,療效可想而知。幾個月下來,基本上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患者還飽受身體和心靈的
摧殘。
在中醫方面,古代醫家對中風後遺症的論述很少,且在認知上多有誤區,認為是外感風邪所致,以散風通絡為治療*。此法治療面
癱或有療效,要治療臥床不起的偏癱則百無一效。直到清代出了醫學大家王清任,主張「中風無風」,是身體氣血虧少所致,發明治偏癱名方「補陽還五湯」,才使
得治療中風偏癱有了正確的理論依據。現代醫家治療此病時也大多以本方為基礎,加減出入。此方對於早期較輕的偏癱確有療效,但是王清任先生自己也說:「此法
雖良善之方,然病久氣太虧,肩膀脫落二三指縫,胳膊屈而扳不直,腳孤拐骨向外倒,啞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
藥物的作用有限,所以更多的人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針灸上。雖然從各種媒介多次聽說針灸治療偏癱的神技,但事實並不如此樂觀。走訪一下各大中醫院的針灸科,能治好半年以上偏癱後遺症的針灸大夫絕對是鳳毛鱗角。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治療的方法有誤。
這裡淺談一下在治療中風偏癱中我的一些看法與經驗,對於用心於此病的醫者或許能有些幫助。
古人立方先立法,萬變不離其宗,方只是法的一個實例,用以說明此法如何應用,非此法必用此方。而現今的人多執著於方子本身,忽略了立法是用方的先決條件,用一方而治紛繁百症的現象比比皆是——不是方子療效不好,是使用方子的人不善於發揮它們的效用。
以補陽還五湯為例,現在治療中風無不將其視為首選,再加上地黃飲子、鎮肝熄風湯等幾個方,套來套去,難以見效。清任先生說「半身無氣便半身不遂」,是說
病果而非病因,因何半身無氣?如果是單純氣虛者果便為因,直接用補陽還五湯即可藥到病除;但臨床上純虛的患者很少,皆是雜因致虛,或氣鬱,或痰結,或血
滯,或肝風實,或腎陰虛,雜然紛呈,直接用補陽還五湯難以見效。抱一方而治百病、守株待兔的治療思路實在不可取。
應該根據清任先生當初確立此方的思路來治療中風後遺症,而不必要非使用這個方子。不遂是因半身無氣,只要將氣血灌注到無氣的一側就可成功。我這裡要提的就是「導引灌注法」。
傳統的治療,針對患側斷流的原因多用藥來治療,而針對患側的肌肉萎縮、功能衰退則採用只注重於癱瘓一側的針灸、按摩等等的理療治療,但往往效果不理想,
為何呢?把患側比喻成北方旱季的莊稼田,本身就缺乏水源肥料,此時按摩針灸無異於在乾裂的大地上翻地、松土,而無法引來河水(氣血)的灌溉,此時再好的種
子、再辛勤的耕作也不要期望會有收穫。而勞動又白費患側有限的氣血,患者如何能得以康復?
此時再看看健康一側,就好比南方的水田,飽受著水災暴雨的蹂躪,氣血過剩而無處發洩。如果能將兩地的資源重新分配一下多好!
所以我採取的措施便是「南水北調」,重新分配氣血資源,原則是:「健側流而不留,患側留而不流,抒其所欲發,勿強開其所閉。」
流是疏通推動之意,留是靜候保存之意。可選用於砭、針、灸、按摩、拔罐、導引諸法中,在患側的乾涸之田中挖井、修渠、建水庫,做好基礎設施的準備工作,
然後就靜候氣血的到來。此時患側本無氣血,即使強行打開通道也得不到灌注,只能等。與此同時,治理健側氣血氾濫之地,用按摩健側的方法使這裡鬱積過剩的氣
血可以流向患側事先挖好的水庫、河渠和水井,從而解決患側的飢渴(氣血不足)。
採用健側、患側同時治療,無外乎「平衡」二字。不
平衡又如何呢?打個比喻,狼媽媽下了一窩小狼,由於出生先後和發育的原因,有的個大強壯,有的則十分弱小,在餵奶的時候,總是強的比弱的先搶到奶水。這就
造成了強的總能得到營養,而弱的越來越差。健康一側就好比強壯的幼崽,在機體裡總能搶奪到絕大部分氣血,而弱小的患側就永遠搶不到氣血,永遠沒有滋養無法
恢復。而這個治則解決的就是兩者之間的不平衡,讓它們重新站在同一個起點上,從而使身體的氣血得以重新均衡分配,當患側解決了氣血滋養的問題,康復也就指
日可待了。
讀者文摘
「古人立方先立法,萬變不離其宗,方只是法的一個實例,用以說明此法如何應用,非此
法必用此方。而現今的人多執著於方子本身,忽略了立法是用方的先決條件。」先生所言極是。在下以為這種態度多少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素養有關係。現
在的社會太過急功近利,身處其中的許多人變得本末倒置,一心想要走捷徑,卻忘記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和為什麼要往這裡走。
(蘅)
我是中醫臨床專業的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中風的病人,其中恢復期佔大部分。如先生所說,的確是以補陽還五湯、地黃飲子、鎮肝熄風等寥寥無幾的幾個方,套來套去,加上針灸,結果確實療效甚微。
(阿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