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從頭到腳說健康2:健身氣功與養生之道 作者:曲黎敏

從頭到腳說健康2:健身氣功與養生之道 作者:曲黎敏

第一部份:左手「修命」,右手「修性」,兩個拳頭都要硬

[日期:2016-05-20] 來源:  作者:曲黎敏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所謂「修性」,就是修煉心性,提高靈性智慧。
  
  所謂「修命」,就是進行鍛煉身體、調養生命氣血。
  
  西方人把心性的問題歸為心理學,把生命、身體的問題歸為醫學,他們把這兩個方面分開來談;而中國人則認為性、命不可分,鍛煉身體的同時,需要休養心性,提高靈性智慧。
  
  那麼,是先修性,還是先修命呢?這個次序問題一直存有爭論。北宋的張紫陽主張「先命後性」,而金代的王重陽主張「修性為先」。
  
  對任何人提出的觀點,我們一定要先瞭解這個人的人生狀況、生活背景,否則,僅僅取其字意,就難免斷章取義、脫離實際。
  
   這兩個大師級的人物為什麼提出的觀點截然相反呢?我想這與他們在提出觀點時的身體狀況有關。張紫陽開始修煉傳統健身術的時候,已經80歲了,可以想像, 對於一個80歲的人來說,無疑,他生命的房屋已經千瘡百孔了。所以,在身體不好的情況下,肯定是要先從從身體入手。而王重陽提出「修性為先」這個觀點的時 候正值壯年,體魄強健,所以必然更注重修習心性的問題。
  
  所以,先修哪個不能一概而論,而要看自己的實際情況,還要看習練者的身體素質和領悟能力。
  
   對於現代人而言,我主張從修命入手。原因是:1現代人腦力活動多,心神耗散太嚴重;2現代人鍛煉少之又少,營養過剩,也就是累心不累身;3現代人的精神 疾患日益嚴重,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身體太弱,無法承擔思想之沉重、精神之困擾。所以,我認為,自我修行先從修命入手較好。我們把身體鍛煉好了,五臟六腑的 功能加強了,人的精氣神都足了,精神上的很多疾患也就不治自愈。
  
  為什麼現代人得焦慮症、抑鬱症的比例如此之高,而古人卻很少得呢?
  
   因為中國古代很講究「佛道雙修」或是「儒道雙修」。其主旨就是:在我年輕力壯的時候,採取積極入世的態度,主張儒家思想,考取功名,建功立業,只要國家 用我,我就好好去幹活,為人民服務;而一旦國家不用我了,不管是因何原因失意落魄了,那就退而修其身,不管是隱居山林,還是藏於鬧市,都是開練琴棋書畫 了,用道家的思想體系來支撐自己。琴棋書畫都是極好的修身養性的技藝,所以那時的人即使在事業上遇到挫折了,也很少發瘋發狂、精神抑鬱的。現在,甭說琴棋 書畫了,我們天天用電腦,字都快不會寫了,能用來涵養性情的東西很少。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沒有可以疏洩的精神渠道,各種苦悶與焦躁日積月累,久而 久之得不到解決,就必然導致各種精神疾患。
  
  另外,古人從小就學《三字經》、《弟子規》、《論語》,這其中有很多理念是經得起時間 考驗的。比如,它強調人要懂得報四恩:天地造化恩,父母生育恩,君王水土恩,師長訓導恩。懂得天地造化恩,就能激勵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學習和工 作;懂得父母生育恩,就不會動不動就跳樓自殺,置父母恩情於不顧;懂得君王水土恩,就不會只是盯著眼前利益,而看不到你的環境、技藝的獲得也是靠領導的栽 培;懂得師長訓導恩,就不會再怨恨他們對你的嚴厲與要求,而是心存感激。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少有這些「修心」的內容了。隨著 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的增加,我們的精神疾患越來越多。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啟示,習練傳統健身術,同時注重修養心靈,以更好的心態來生活,這也許能從 根本上改變我們身、心虛弱的狀態。傳統健身術性命雙修、安全、有效、簡單、易行,這是它的特點與優勢。我相信,一旦您開始練習,自會在其中有所收穫。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有錢的人去按摩 沒錢的人練導引 第2頁:第一部份:打哈欠、伸懶腰皆是養生大法
第3頁:第一部份:導引術的源起是舞蹈 第4頁:第一部份:筋長一寸 壽延十年
第5頁:第一部份:常練導引術 健身又健腦 第6頁:第一部份:左手「修命」,右手「修性」,兩個拳頭都要硬
第7頁:第一部份:左手「修命」,右手「修性」,兩個拳頭都要硬 第8頁:第一部份:行走坐臥皆導引 生活處處可健身
第9頁:第一部份:人生在世 快樂第一 第10頁:第一部份:體育鍛煉世上最好的醫療保險
第11頁:第一部份:起勢如春耕 播下健康的種子 第12頁:第二部份:調息——升降開合、按摩臟腑
第13頁:第二部份:告別流感從強壯肺氣開始 第14頁:第二部份:女人為什麼愛問「你會永遠愛我嗎?」
第15頁:第二部份:「懸葫濟世」與「抱一守一」 第16頁:第二部份:頭、面部鍛煉法
第17頁:第二部份:頸椎、耳部鍛煉法 第18頁:第二部份:肩背部鍛煉法
第19頁:第三部份:胸腹部鍛煉法 第20頁:第三部份:手部的鍛煉法
第21頁:第三部份:腰部鍛煉法 第22頁:第三部份:腿部鍛煉法
第23頁:第三部份:腳部鍛煉法 第24頁:第三部份:練功前後注意多
第25頁:第三部份:哪些情況下不宜練功? 第26頁:第三部份:哪些人不宜練功?
第27頁:第三部份:健身生活化 生活健康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