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性」,就是修煉心性,提高靈性智慧。
所謂「修命」,就是進行鍛煉身體、調養生命氣血。
西方人把心性的問題歸為心理學,把生命、身體的問題歸為醫學,他們把這兩個方面分開來談;而中國人則認為性、命不可分,鍛煉身體的同時,需要休養心性,提高靈性智慧。
那麼,是先修性,還是先修命呢?這個次序問題一直存有爭論。北宋的張紫陽主張「先命後性」,而金代的王重陽主張「修性為先」。
對任何人提出的觀點,我們一定要先瞭解這個人的人生狀況、生活背景,否則,僅僅取其字意,就難免斷章取義、脫離實際。
這兩個大師級的人物為什麼提出的觀點截然相反呢?我想這與他們在提出觀點時的身體狀況有關。張紫陽開始修煉傳統健身術的時候,已經80歲了,可以想像,
對於一個80歲的人來說,無疑,他生命的房屋已經千瘡百孔了。所以,在身體不好的情況下,肯定是要先從從身體入手。而王重陽提出「修性為先」這個觀點的時
候正值壯年,體魄強健,所以必然更注重修習心性的問題。
所以,先修哪個不能一概而論,而要看自己的實際情況,還要看習練者的身體素質和領悟能力。
對於現代人而言,我主張從修命入手。原因是:1現代人腦力活動多,心神耗散太嚴重;2現代人鍛煉少之又少,營養過剩,也就是累心不累身;3現代人的精神
疾患日益嚴重,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身體太弱,無法承擔思想之沉重、精神之困擾。所以,我認為,自我修行先從修命入手較好。我們把身體鍛煉好了,五臟六腑的
功能加強了,人的精氣神都足了,精神上的很多疾患也就不治自愈。
為什麼現代人得焦慮症、抑鬱症的比例如此之高,而古人卻很少得呢?
因為中國古代很講究「佛道雙修」或是「儒道雙修」。其主旨就是:在我年輕力壯的時候,採取積極入世的態度,主張儒家思想,考取功名,建功立業,只要國家
用我,我就好好去幹活,為人民服務;而一旦國家不用我了,不管是因何原因失意落魄了,那就退而修其身,不管是隱居山林,還是藏於鬧市,都是開練琴棋書畫
了,用道家的思想體系來支撐自己。琴棋書畫都是極好的修身養性的技藝,所以那時的人即使在事業上遇到挫折了,也很少發瘋發狂、精神抑鬱的。現在,甭說琴棋
書畫了,我們天天用電腦,字都快不會寫了,能用來涵養性情的東西很少。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沒有可以疏洩的精神渠道,各種苦悶與焦躁日積月累,久而
久之得不到解決,就必然導致各種精神疾患。
另外,古人從小就學《三字經》、《弟子規》、《論語》,這其中有很多理念是經得起時間
考驗的。比如,它強調人要懂得報四恩:天地造化恩,父母生育恩,君王水土恩,師長訓導恩。懂得天地造化恩,就能激勵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學習和工
作;懂得父母生育恩,就不會動不動就跳樓自殺,置父母恩情於不顧;懂得君王水土恩,就不會只是盯著眼前利益,而看不到你的環境、技藝的獲得也是靠領導的栽
培;懂得師長訓導恩,就不會再怨恨他們對你的嚴厲與要求,而是心存感激。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少有這些「修心」的內容了。隨著
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的增加,我們的精神疾患越來越多。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啟示,習練傳統健身術,同時注重修養心靈,以更好的心態來生活,這也許能從
根本上改變我們身、心虛弱的狀態。傳統健身術性命雙修、安全、有效、簡單、易行,這是它的特點與優勢。我相信,一旦您開始練習,自會在其中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