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大寒潤肺除惡燥
(公歷1月20~21日)
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
【宜】清淡食物,潤肺、保暖潤燥
【忌】過食反季節蔬菜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因此有“大寒凜凜在年關”之說。也就是說,到了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迎新,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准備各種祭祀貢品,同時還要醃制臘肉、臘腸等各種年餚。
在我國有些地方,還有大寒吃糯米的習俗,因為大寒的時候天氣比較冷,肉類以及糯米都有御寒的效果。像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也是人們御寒的一種方式。
大寒物候特征為“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意思是:大寒以後陽氣上升明顯,可以孵小雞了;征鳥即鷹隼等肉食鳥類,大寒時節多盤旋高空,尋捕食物,以補充能量抵御嚴寒;大寒地面氣溫降至最低點,河內冰層也達到最厚,孩童們可以盡情在河上溜冰。
大寒過後就該立春了,人們已經逐漸從“冬三月”中慢慢轉向春忙了。所以,這個時候雖然農活比較少,但是人們已經開始為下一年的春耕做准備了。
此外,在飲食上也逐漸從膏粱厚味向清淡上轉變。盡管如此,人們也不能忽略風寒的影響,注意保暖潤燥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寒進補,逐漸清淡是關鍵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人們已經習慣了大魚大肉的伺候著,到了春天的時候再立刻吃清淡的食物,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咬春”。其實這種飲食是不正確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其實很簡單,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發展的過程,我們的飲食也不例外,如果到了春天之後開始守著清淡的食物不撒手,很
可能會讓我們的脾胃“受不了”。您想啊,我們本來是吃大魚大肉的,可突然天天蘿卜鹹菜的吃,這種天上地下的立刻轉變,任憑誰也受不了,更甭說特別中規中矩
的脾胃了。
所以,在大寒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選擇一些清淡的食物,讓膏粱厚味的食物與清淡的食物一塊吃,以使脾胃慢慢適應有高蛋白
食物向高纖維食物的過渡。從中醫角度來說,過了冬至,陽氣開始慢慢生發,逐漸向春天邁進,所以在大寒的時候,不妨多吃一點以滋補陰氣、疏通氣機兼以生發陽
氣的食物,讓陽氣像發芽的種子一樣慢慢茁壯成長。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
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
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不能盲目效仿,人家說冬天的時候要補,就冬三月補
個不停,要根據當時的環境以及自身的條件來決定飲食。舉個簡單的例子,像高血壓患者本不應該多吃肥肉,但不能為了御寒,不顧自身健康,使勁的吃肉,其實這
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都不屬於正確的養生之道。
那麼,在大寒時節,我們怎麼吃才算健康的?葷素搭配才是健康之道,既吃一些能夠補充營養的高蛋白食物,像羊肉、牛肉,又要注意攝入一些蔬菜,像蘿卜、白菜等,讓飲食慢慢向清淡過度。這樣不僅可以為春天的清淡飲食打好基礎,又為冬天的養生做好掃尾工作。
那麼在大寒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吃呢?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在大寒的時候吃餃子也是維持葷素搭配的好方法。我們知道,餃子裡面既有肉餡,又有蔬菜,同時裡面,既不全是高脂肪的肉
類,又不是沒有油水的蔬菜,正符合這個時候的飲食。其實我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們都知道,除夕夜吃餃子已經是千百年來的傳統了,而除夕夜大多數是
在大寒中,當然,也有的時候過年也會是立春之後。要想找其根源,餃子怎麼說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
“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而它最初的原型則是古代的角子,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有記載。
除了吃餃子之外,
在平時吃點白蘿卜和白菜也很不錯。蘿卜又名萊菔,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涼,有“小人參”之美稱。民間也有“蘿卜上市,醫生沒事”的記載。所以,在菜
餚比較豐盛的情況下,您可以做一個白菜蘿卜湯,把體內過多的油脂洗下去。做法非常簡單,將大白菜、白蘿卜與豆腐洗淨,切成大小相似的長條,在沸水中焯一下
撈出待用。鍋置火上,放入適量油燒至五成熱,炒香辣椒醬後倒入清湯,把白蘿卜、豆腐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後加入大白菜,再次煮開,用鹽、味精調味,最後
撒上香菜末就可以了。
我們前面說過,白菜呢也是很不錯的。以前,老百姓常常把白菜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菜,“百菜不如白菜”,看似普
通的白菜,在寒冷的冬天卻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冬天吃慣了魚肉膏腴,血脂、血糖、膽固醇指標節節攀高,我們的確該注意
了。這個時候吃點白菜,可以幫您遠離那些高脂肪的東西,讓那些指標慢慢降下來。
冬季常吃熱量高或者滋補的食物來御寒保暖,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補過了頭,偏寒性的白菜正好可以幫助疏散、平衡體內的熱。尤其對於燥熱體質、喉嚨痛的人也很合適。吃火鍋時,別忘了盡可能多加點白菜,消解火鍋的燥熱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