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人體氣象學保您全家健康 作者:王彤

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日期:2016-05-20]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王彤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挑選“精良”,方可保“胃”城池。但是,對於知道自己脾胃不好的人來說,千萬不要再“折騰”它了,所以平時吃飯的時候 要“精挑細選”,少吃一些生冷辛辣的食物。冬天天氣本身就比較寒冷,而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就更大了。像冬天的時候喝冰凍啤酒,很容易讓這些寒氣在體內形成 濕邪,從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說到這兒,相信有人就說了,那我就不吃生冷的東西了,那就多吃點火鍋、烤羊肉串這些辛辣的食物,其實這也是損傷脾胃的。因為辛辣的食物“火氣”太大了,很容易耗傷胃陰。
  
   要想養脾胃,飲食規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千金方》中所說“飲食以時”,也就是說飲食要有規律。您想啊,冬天本來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於其他季節來說 比較好,可是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飲食不規律,那麼脾胃的工作也自然就不規律了。我們都知道,在養小孩子的時候,孩子的飲食一樣要規律,到時間了,就得給 孩子喂奶了,如果到點了,卻沒有給孩子吃的,孩子自然也就會哇哇大哭。相同的道理,當身體饑餓時,脾胃卻在“睡大覺”,不給它喂吃的,身體自然也就會“不 高興”,到時候,其他髒器也會罷工;而當身體不餓時,脾胃卻在大量吸收營養,可別的髒器卻不接受陰陽,那麼脾胃自然也就會因為勞累而“病了”。所以,三餐 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素食為主、葷索搭配是養脾胃的重要原則。
  
  我們常常贊美雪中送炭的熱心人,其實對於我們的脾胃來說,在寒冷的小寒季節,在一點一滴中保護我們的脾胃,無異於雪中送炭。
  
  風濕病,寒風來臨時,該怎麼辦
  
  如果說什麼人最不願意過冬天呢?相信風濕病患者肯定居於榜首。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到冬天,尤其是最冷的三九天,他們的風濕病很容易再犯或者加重。
  
   俗話說,內因決定外因,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因為內部出現問題,才讓“敵人”有懈可擊的,風濕病也是如此。《黃帝內經》說:“風雨熱寒,不得虛,邪不能獨傷 人也。”《濟生方》中更加明確的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痺也。”也就是由於人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松於“防守”, 讓外邪悄悄滲入經絡、肌肉、關節當中,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出現關節疼痛、局部腫脹、彎曲不利,甚至關節畸形等症狀。
  
   至於外因則與多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黃帝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也就是說氣候變化無常,冷 熱交錯,或者住的地方特別潮濕、寒冷,或者涉水、冒雨,風寒濕邪氣就會乘機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痺阻而為痺證。當然了,人與人的體質不 同,以及根據當時的環境病邪有所不同,就像《黃帝內經》所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就是說如果風比較重,那麼 稱為行痺,寒氣比較重叫做痛痺,濕氣重則是著痺了。
  
  由於冬天的時候又冷又有寒風,所以風濕病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卷土重來”。如果 這個時候不加以注意的話,很可能會加重病情。正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邪風之至,疾如風魚,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 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
  
  要知道,風濕病病發的過程,其實就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過程。您想啊,本來 在體內正氣與邪氣已經達成了某種平衡,如果這個時候受到風寒濕等邪氣的襲擊,那麼自然也就是邪壓正,這時正氣奮力抵抗,我們自然也就感覺到了疼,如果邪勝 於正則病進,正勝於邪則病退。所以這個時候,只要我們給體內的正氣派去一隊“奇兵”,那麼正氣自然也就大勝了。
  
  那麼,我們該去哪兒找這支奇兵呢?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是怎麼治療風濕病的。古代醫書中記載,曾經有位大夫治療風濕病往往讓病人坐在土坑中,脫去衣服,然後用熱水從頭上開 始淋澆,當病人渾身冒汗時,就用一個竹蓋將土坑蓋上,讓病人在裡面不斷出汗來治愈風濕病。其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夫用熱水通其經絡,把風濕之邪通過汗趕出體 內。後來李時珍對這個方法進行改良,即“治寒濕,加艾煎湯;治風虛,加五枝煎湯淋洗。”
  
  柳宗元可謂是風濕病的老患者了。相傳當年 他被貶謫到湘西後,因為不適應當地的環境,因此患上了風濕病,走路的時候還得需要拐杖的幫助。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當地盛產的一種“靈藥”——仙靈毗。沒 想到才服用了不到十天,居然能健步如飛了,後來就像他詩中寫的那樣“靈和理內藏,攻疾貴自源”親自炮制這種藥。於是,他作詩記載了這件事。其中“壅覆逃積 霧,伸舒委余暄。奇功苟可征,寧復資蘭蓀?”這四句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仙靈毗的功效。據古代本草記載,仙靈毗能“堅筋骨”、“生氣力”,驅風祛濕,主治腰膝 乏力、風濕痺痛等證。他形象地寫道:服了仙靈毗後,風濕阻滯像堆積的雲霧一樣煙消雲散了,腿腳自然也就好了。
  
  可能有人覺得古人這些方法可操作性不是很高,那麼,我們不妨先從飲食上來借點兵。冬季風濕粥可謂是一支養精蓄銳的奇兵。在最冷的小寒時節,每天晚飯熬點冬季風濕粥,可以給自己的正氣添點援兵,減少風濕的折磨。
  
  其實做法也很簡單,桂枝10克,大米100克,蔥白2根,生姜切3片。桂枝洗干淨之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10分鍾左右,再水煎取汁。把大米放入煎好的桂枝水中熬煮,當粥快熟的時候,把洗好的蔥白和姜片放入鍋中,再煮兩開即可。連續食用3~5次即可。
  
  需注意的是,粥一定要趁熱吃,可別等到粥都快涼了才吃,那樣效果就不太明顯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
第3頁:肝郁兩肋痛,推搓兩肋可養護肝(1) 第4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
第5頁:引言:順四時、適寒暑養生就是養四季(1) 第6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
第7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1) 第8頁:第一部份:立春助陽生發(2)
第9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 第10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1)
第11頁:第一部份:雨水謹防濕邪(2) 第12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
第13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1) 第14頁:第一部份:驚蟄順時養陽(2)
第15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 第16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1)
第17頁:第一部份:春分要防舊疾發(2) 第18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
第19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1) 第20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2)
第21頁:第一部份:清明當防高血壓(3) 第22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
第23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1) 第24頁:第一部份:谷雨適時調情志(2)
第25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 第26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1)
第27頁:第二部份:立夏養心正當時(2) 第28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
第29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1) 第30頁:第二部份:小滿除濕正當時(2)
第31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 第32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1)
第33頁:第二部份:芒種謹防梅雨傷(2) 第34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
第35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1) 第36頁:第二部份:夏至日吃補(2)
第37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 第38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1)
第39頁:第二部份:小暑避暑濕(2) 第40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
第41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1) 第42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2)
第43頁:第二部份:大暑防中暑(3) 第44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
第45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1) 第46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2)
第47頁:第三部份:立秋養脾胃(3) 第48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
第49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1) 第50頁:第三部份:處暑防溫燥(2)
第51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 第52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1)
第53頁:第三部份:白露當養陰(2) 第54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
第55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1) 第56頁:第三部份:秋分防燥涼(2)
第57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 第58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1)
第59頁:第三部份:寒露防寒涼(2) 第60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
第61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1) 第62頁:第三部份:霜降宜進補(2)
第63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 第64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1)
第65頁:第四部份:立冬養陽補腎精(2) 第66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
第67頁:第四部份:小雪溫腎陽(1) 第68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
第69頁:第四部份:大雪要溫補避寒(1) 第70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
第71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1) 第72頁:第四部份:冬至護陽氣(2)
第73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 第74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1)
第75頁:第四部份:小寒宜養腎(2) 第76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
第77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1) 第78頁:第四部份:大寒潤肺除惡燥(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