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冬季養生法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瘺厥,奉生者少。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十九、立冬養陽補腎精
(公歷11月7日~8日)
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宜】進補,養陽護陽,補腎精
【忌】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發生,舊病復發
立冬,“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即古文“終”字,意思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民間習慣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實際上,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東
北地區早在9月上旬就進入冬季了,長江流域則要到“小雪”前後才真正體現出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准,而是以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
低於10℃為標准。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就是說秋季農作物收曬完畢,收藏入庫了。可見,立冬還有萬物收藏、防御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陰氣盛極的時刻,陽氣潛藏。過了立冬之後,大自然陽氣開始漸長,陰氣漸退。這時候,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養生應順其自然界閉藏之規律,要養陽、藏陽,補腎藏精,養精蓄銳,為來春的生機勃發做准備。
吃餃子,羊肉大蔥餡最適合冬季進補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立冬開始,日照開始變短,光照逐漸減弱,天寒地坼,草木凋零,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有句俗語叫“冬季進補,來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過進補來抵御嚴寒的侵襲。冬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所以進入立冬後,人們可以吃一些陽性的東西來增加熱量,如溫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老人們稱之為“安耳朵”,意為不會凍壞耳朵。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說東漢醫聖張仲景在長沙為官後,待他告老還鄉回到家鄉南陽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到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
體,面黃肌瘦,許多人耳朵都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於是,就叫其弟子在冬至那天於南陽城東關外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到鍋裡煮熟,撈出
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親手熬制一種能專治凍傷的“祛寒嬌耳湯”,廣捨眾人。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為紀念張
仲景,便模仿他熬湯的“嬌耳”,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許多年後,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被傳了下來。所以,後來民間也流傳著一種說法,老人們勸孩子吃
餃子時,往往會說冬至這天要是不吃餃子會爛耳朵的,其根源即來源於此。
現在人吃餃子,花樣已經很多了,各種餡都有。不過要論哪種餡料最適合冬季進補,羊肉大蔥餡無疑是上上之選。這是因為羊肉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可謂一舉兩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蔥餡的水餃雖是好東西,但也不宜多食,再好的東西,如果過量食用,也會威脅健康。比如經常飲酒有胃熱的人及高血壓患者最好少補點牛
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補過頭了,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千萬不可盲目“進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平時就吃得不
錯,如果這時再加上大量進補,身體內熱加重,內熱而外寒,往往一出門就容易感冒。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補冬,南北進補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後應該進補,俗稱“補冬”。中醫認為,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民間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諺語。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進入
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並且因為冬天天冷,多吃些溫補之物,
不容易上火。此外,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時刻,這天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所以冬令進補常選擇於冬至日開始。
冬季進補時,最好先做引補,即給身體先打好底子,使腸胃有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再服補藥或進補時才可增加滋補效力,以防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像久病體
弱的老年人,或因脾有濕邪的人,因脾胃虛消化差,服用滋補藥不僅達不到補虛效果,反而出現腹脹便溏、惡心嘔吐,致使身體更虛。所以,脾胃虛寒且濕重者尤為
要注意先健脾胃。譬如:淮山芡實瘦肉湯、花生黃豆煲豬腳都是健脾益腎的靚湯,在進補前幾天可以喝喝這些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