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霜降宜進補
(公歷10月23~24日)
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鹹俯
【宜】進補,防寒保暖
【忌】著涼,氣喘發作
每年陽歷10月23日前後,露水凝結成霜,表明霜降時刻已經到來了。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
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
在霜降這段時間,是脾髒功能處於旺盛時期,由於脾胃功能過於旺盛,易導致胃病的發出,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由於寒冷的刺激,人體的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破壞了胃腸的防御屏障,對潰瘍的修復不利,還可導致新潰瘍的出現。
人的陽氣與草木一樣開始由收轉向了藏。這段時間,血熱、血粘、血稠的人要防止“腦梗”的發生。應對措施是少吃辣味和溫補之物,盡量不飲酒,血熱的人適合經常吃些海帶以涼血。只要飲食起居得當,可有效地避免“腦梗”一類問題的發生。
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
霜降作為秋季進入冬季的一個過渡節氣,是我國秋季中最寒涼的一個節氣。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講,這時候就應該適當的進補,為迎接寒冷冬季做准備。諺語有
“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冬補”更重要。為什麼呢?秋補是打“底補”,相當於是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補才會有意義,所以才會有
“一年補透透,不如霜降補”之說。
那麼,在這個季節,該選擇什麼樣的進補方式呢?古人“秋補”一般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據史料記載,明朝皇帝在重陽節要到兔兒山,登高賞秋,飲菊花酒,吃迎霜兔肉。所謂“迎霜兔肉”就是經霜(即霜降)的兔子肉,據說此時的兔子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而在我國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的習俗。俗話說“吃腦補腦”,據說吃煲羊頭能輔療“頭風”等疾病。另有加“四珍”、“八珍”的補藥煲羊肉,中醫書上有輔療肺病、瘧疾的記載。
廈門民俗則是在霜降節氣之時吃紅柿,據說能補筋骨。柿子具有清熱、潤肺祛痰鎮咳的功效,鮮吃可治甲狀腺病,干制柿餅、柿霜都可配置藥膳,輔療咳嗽。
以上的這些進補方式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裡面,但在中醫看來,霜降進補,最主要的還是健胃補脾。
因為秋季進補是為冬季進補打基礎的,而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的生化之源,就是說,冬季進補能不能達到高效,關鍵在於脾胃是“受補”還是“不受補”,不先把脾胃養好,進補後承受不了,就會發生腹脹、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現象。
在飲食上,我們知道健脾最快的是山藥薏米粥、紅棗、牛肉、四季豆。可常食用這些東西。在這裡,我們再給大家推薦一種“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
品——芡實。給大家推薦芡實的原因,是因芡實在健脾補腎、止瀉上,作用是最突出的,剛好對上了深秋補脾胃而冬季補腎的養生理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所以,深秋吃芡實是非常有利於身體健康的。
傳說蘇東坡有一個養生之道,就是日日含吃芡實。據說他在每天閒暇之時,都會將剛煮熟的
芡實米入口中緩緩含食,直至滿口唾津,再鼓漱幾遍,才徐徐咽下。所以有人曾問蘇東坡:“唐宋八大家,你們蘇家就占了三位,究竟有何秘方?”蘇東坡笑曰:
“家傳益智強身之法,日嚼芡實一枚,後緩緩咽下。”
芡實的吃法很簡單,既可炒著吃又可煮著吃,炒著吃最多的就是蝦仁炒芡實。煮著
吃最簡單,就是清水燒開後,放入漂洗干淨的芡實煮約5分鍾,然後放入冰糖和用紗布包著的糖桂花,最後去浮沫,取出紗布包,連湯盛入碗中,吃起來香中帶甜,
口感細膩軟糯,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很有嚼頭,吃完後,若有若無的清香久久纏繞在舌間。
當然,最為常見的是將芡實煮成粥來食用。用
芡實煮粥,古代醫書中記載很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芡實粉粥固精氣,明耳目。”《本草綱目》又稱:“糯米合芡實作粥食,益精強志,聰耳明目,通
五髒,好顏色。”《經驗方》還載:“雞頭粥益精氣,強意志,利耳目,雞頭實三合,煮熟去殼,粳米一合煮粥,日日空心食。”其他如《食鑒本草》、《湯液本
草》、《隨息居飲食譜》等均有記錄。
“芡實粉粥”的具體做法:先將芡實煮熟,去殼,研粉,曬干備用。每次取芡實粉30~50克,粳米50~100克,如常法同煮成稀粥。如能再配合些山藥粉或蓮子粉各50克同煮,則效果更好。
不過,吃芡實時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為宜。由於芡實有較強的收澀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婦女產後皆不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