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秋凍”要有度。我們不能把“秋凍”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黃帝內經》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
時而適寒暑”;又說“從之則苛疾不起,逆之則災害生”。由此可見,古人其實並不籠統地主張天熱了還要“捂”,天冷了還要“凍”。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
寒”,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添加衣物還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
其次,溫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標。當時令步入暮秋(10月底至11月),天氣已明顯有些寒意,尤其是早晚,氣溫常常都在10℃左右時,就應該及時添加衣服和棉被;否則,健康人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另外,一些身體部位如頭、腳、肚臍等也應被排除在秋凍之外。我們都知道寒從腳上生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
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者年輕愛美的女士穿露臍裝,
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如果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為什麼頭部不能受凍,這是因為祖國醫學中有“頭為諸陽之匯”之說。意思就是說,人體手、足的三只陽經都在頭部會聚,如果頭部被凍住了,體內陽氣便容易走
散。同時中醫還認為,“寒”邪是一種陰邪,最易傷人陽氣。身上衣服穿得再厚,要是不戴帽子,就像暖水瓶不蓋塞子,還是不能有效保暖。由於頭部保暖對維持人
體熱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秋天風大、氣溫下降之際,堅持“秋凍”的人,一定要注意對頭部的保護,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風而引發頭痛、發熱等身
體不適。
腳不能受凍的原因,是腳部分布著人體的6條重要經脈,並且腳遠離心髒,血液循環最為不暢。所以,有“寒從腳起,熱從頭
散”的說法。因此,傳統養生中非常重視“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的理念。研究證實,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
秋季應注意腳的保暖,穿著寬松、舒適、吸汗的鞋襪,是做好腳部保暖的有效方法。
當然,“春捂秋凍”只能是養生防范措施之一,況且
“春捂”和“秋凍”也並非人人皆宜。比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氣刺激,很容易發生血管痙攣,使血流量進一步減少,易引起組織壞
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又是一對“難兄難弟”,常常伴發,冷空氣的刺激就更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心梗等惡性後果。因此,糖尿病
患者最好不要“秋凍”。除此之外,像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支氣管患者、哮喘病患者和關節炎患者都不適合“秋凍”。